她一路走来,从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孩子王”,到今天孩子们眼中离不开的“王妈妈”,她用爱心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也造就了今天的“不平凡”。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她从事着平凡的工作,甘做人梯不懈追求。她,就是刚刚获得“河南省模范教师”称号的城区五小教师王瑞琴。
舍不得的“孩子王”
1990年8月,王瑞琴毕业于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师范学校。带着孩子气的她,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开始,就下定决心做一个合格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当了教师,就不要误人子弟,要踏踏实实教育好学生。”这是同样作为教师的母亲的嘱咐。
那年,19岁的王瑞琴走进了汲滩镇孙庄小学。她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名“老师”,作为老师的她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做游戏,甚至“打闹”。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比较“出众”,但是教学成绩却并没有落下,连续两年在汲滩镇组织的教学成绩评比中名列前茅。
1994年春天,王瑞琴从汲滩镇孙庄小学调入城区五小,因为害怕在和学生道别时引起伤感,她悄悄地坐上公共汽车离开了学校。放学后,当孩子们听说老师走了,就赶忙骑上自行车,往城里追来……校长只好带领老师骑车追赶学生们,并把他们拦下。
“后来听说这件事后,我内心那种感受无法言表。这也更加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谈起20多年前的往事,王瑞琴仍然觉得温暖。
现如今,她所教的很多学生已经长大成才。每每看到他们在节日期间寄来的小礼物,电话里听到那遥远而又熟悉的声音时,王瑞琴脸上总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离不开的“王妈妈”
“王老师教导我们时,她的话语不是下命令,而是用商量的语气,像妈妈一样。”城区五小六(一)班学生刘楠谈起她眼中的王老师,王老师的普通话很标准,总是鼓励我们积极回答问题,对于我们不懂得问题,她总是耐心地讲解。刘楠说起去年秋天,她参加学校文艺表演,是王瑞琴不厌其烦地一字一句教她读台词。
“上王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她的课幽默风趣。”学生张颢凯插嘴道,王老师经常用小谜语、小故事激励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
11岁的徐雄,父母远在广州打工,他跟着姑姑在城里上学,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他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偏激。一次,徐雄准备靠平时攒下的钱,买火车票去广州找父母,是王瑞琴带着学生从火车站的站台上找到了徐雄,并把他带到自己家里,表示愿意做他的“王妈妈”。
“对于有思想问题的学生,我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到他们问题行为的根源所在,然后说服教育他们,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一点点的感化和转化他们。”王瑞琴告诉记者。
曾经在少林寺里学过武术的学生刘铮好说多动,学习成绩不理想,还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王瑞琴利用他热心肠的优点,让刘铮担任班级的小组长,自从担任班干部后,刘铮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刘铮的父亲激动地对王瑞琴说:“这个儿子我都管不住,你居然能转变他,真是太感谢你啦!”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王瑞琴摸索总结出一套感化温暖的教育方法,一点点地践行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从而也成了孩子们眼中不愿离开的“王妈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瑞琴的辛勤付出收获颇丰:2003年被评为“邓州市模范班主任”;2009年被邓州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2017年教师节受到邓州市政府表彰; 2018年被评为“巾帼建功标兵”。
在充满爱和希望的路上,王瑞琴一路走来,留下一串串足迹。她书写着一个普通教师的园丁风采,播种着希望,播撒着爱心,也收获着孩子们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