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之花 美丽绽放――记穰东镇优秀教师王建平和她的“心灵之约”

2018-07-13 20:48:45 作者:张 洋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王老师,我开始喜欢你了,我知道现在说这话不合适,但我就是喜欢你,我该怎么办?”

“王老师,我最近总想打人,有一个同学我一见面就像打他,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近日,穰东镇一初中“心灵之约”的办公室内,王建平、赵小蕊等“心灵之约”的校园爱心志愿者们,正在讨论学生们的来信,商议如何给学生作最好的回复。

让人吃惊的是,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这间简陋的办公室竟然会有这么多手写的书信,除了满满的一柜子,抽屉里、柜子顶、书桌上全是,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

哪来这么多信件,这得从该校的“知心妈妈”王建平说起。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打交道的对象都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们父母大多外出务工,孩子们以校为家,以书为伴,在最需要亲人关爱的年龄,却在孤独、寂寞中长大。烦恼无人诉,压力无处宣泄。我们与他们朝夕相处,为什么不能成为他们的‘心灵港湾’,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呢?”王建平颇有感触。

于是,写信这种最原始的交流方式,架起了她和学生们之间的“心灵桥梁”。在她的提议和学校的支持下,2004年“心灵之约”信箱在学校设立。为了保护学生隐私,求助的同学可以用代号写信,然后投进信箱,老师回完信,注明收信人,放在指定的办公桌上,由学生自己领取。

自从有了“心灵之约”,孩子们乐了,王建平的担子却重了。她几乎牺牲了白天所有的休息时间,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在她眼里,那一封封来信就是一双双期待渴求的眼神,她要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到回信,拿到自己想要解决问题的答案。

“王老师,你好,我最近非常厌学,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商量好,下周退学一起出去打工。”每到学期中间和结束的时候,这样的信件内容会很多。

“孩子,请允许我这样叫你,在老师心里,早把你当作自己的孩子了。我知道,你内心深处讨厌这种生活,更有甚者,还萌生了去打工的念头。孩子,你想过了没有,你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没有高深的知识,没有精湛的技术,你能有栖身之地吗?孩子,青春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把握好这求知的美好时光吧,拼也要拼出个样子来,我们会在你的身后为你加油呐喊,目送你到达人生的彼岸!”王建平的回信温馨又励志。

在采访中,该校八年级的学生杨意静告诉记者:“我经常给王老师写信,非常感谢王老师,总是在我感到无助的时候,给我父母般的温暖。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像王老师一样,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14岁的杨意静,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跟着爷爷生活。刚上初中的时候,科目增多,一时无从下手,成绩直线下降,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并产生辍学的念头。后来,王建平帮助她制定了学习计划,改变了学习方法,她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阳光起来。

“时间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十多年来,王建平先后回复学生近5000封信,200余万字,孩子们常常称她为“知心妈妈”“第二母亲”“妈妈老师”,每一个在校的学生就像一朵朵鲜花,在校园里美丽绽放。2010年王建平荣登中央文明办举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六月好人榜; 2012年9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在鲜花和掌声中,王建平想得更多的还是学生,在她的感召下,“心灵之约”发展为校园爱心志愿者团队,如今已有二十多名成员。

随着“心灵之约”团队成员的不断增加,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给“心灵之约”信箱写信、登录网站、利用“一日一省”笔记等等,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学生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问题,使学生时时感受到被关爱、被呵护,老师们以父母般的关爱,为1000多名在校就读的留守孩子搭建了幸福成长的舞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