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照亮现实――记邓州市青年剧作家刘洪涛

2015-11-26 08:56:25 作者:朱可铮 来源:
分享到: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啊……”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里程碑,豫剧《朝阳沟》在多年前曾经让亿万观众爱上了现代戏。对于邓州农家子弟刘洪涛来说,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而改变,并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走上了喜悲参半的编剧之路。          ――题记

    斑斓儿时梦灿
   
    刘洪涛,1969年出生在邓州市小杨营乡郭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家里有4个孩子,他是长子。母亲酷爱看戏,往往为了看一台好戏要跑很远的路,他常常拉着母亲的衣襟一起去。

    1975年戏曲电影《朝阳沟》在外婆家上映,6岁的刘洪涛在母亲的带领下,徒步走了8里路,到外婆家的十字村看电影。“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这句唱词在那个夜晚萦绕在刘洪涛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娘,那个人说话咋恁好听?”年幼的他指着银幕问母亲。“那是在唱戏。”母亲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有两件事是刘洪涛每天必做的,一是哼唱《朝阳沟》里的唱词,二是缠着母亲要听戏。爱子心切的母亲只好把家里的猪崽儿卖掉,换回了一台紫红色收音机。他便整天抱着听戏,慢慢分清了京剧、豫剧、曲剧和越调等剧种,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戏剧启蒙教育。

    “听戏听出味儿,听出人物的心声“,儿时的刘洪涛已经迷上了戏剧,上戏校顺理成章地成为刘洪涛的梦想。然而在邓州农村,有“唱戏不能入老坟”的陋规旧习,听说他的想法后,宗族里的叔伯轮番来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可刘洪涛不肯。看过了《朝阳沟》这样的“乡村童话剧”,听过了令他沉醉的戏曲唱腔,刘洪涛再也无法离开戏曲。他只答应叔伯一个条件:以后不和乡亲们说上戏校的事,不丢刘家的脸。后来,刘洪涛在小杨营上中学时,能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他过人的天赋得大家的瞩目和赞赏。1985年,邓县创办了一所戏曲学校,小杨营乡文化站站长杨建然找到刘洪涛家里,动员他父母送孩子报考。在父母亲的支持下,刘洪涛考上了邓县戏曲学校。

    坎坷创作路艰
   
    在校学习期间,刘洪涛创作的处女作剧本《母子情》被《河南文艺》采用发表,这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在学校担任编剧教师的著名剧作家冀振东看了这部剧作后,大为赞赏,偕夫人带着礼物,专程到刘洪涛家中,收其为入室弟子。

    戏校毕业后,刘洪涛被分配到邓州市越调剧团从事编演工作,月工资35元。尽管刘洪涛在剧团工作只是临时工待遇,因为酷爱戏剧,他并没有怨言。在冀振东的创作室里,刘洪涛先后阅读了大量的戏剧著作,从中汲取营养,并跟着恩师冀振东一起试写《红果红了》的唱词和念白。冀振东手把手地向刘洪涛传授编剧技巧,他也因此得到了冀振东的真传。剧团每次下乡演出,刘洪涛都要扛上两只大箱子,箱子里装满了书籍,剧团里的人都亲切地叫他“书箱子”。

    2003年,在冀振东创作《惊蛰》期间,他帮助剧本提炼唱词,老师非常欣慰,鼓励他写剧本。而此时,迫于生活的艰辛,他开办了一家小工艺美术门店,一半时间挣钱糊口,一半时间潜心写剧本,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清楚。一家老小,全仰仗他养家糊口。妻子常年有病,犯病时会神志不清,刘洪涛辛辛苦苦创作的手稿,曾被妻子付之一炬。而留在他脸上一道永久性的伤疤就是在一次装修中被玻璃严重划伤而留下的。
   
    基层剧本要想写得好看,就必须多体验生活,写出对老百姓的生活感情来。有一年冬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为了创作一部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刘洪涛步行到一个小镇上体验生活。由于身上没钱,他只能每天吃一顿饭。后来,一位文学爱好者从家里扛来一麻袋红薯,刘洪涛就天天煮红薯吃,一直吃了12天。
   
    在最苦困苦无助的时候,他最终选择了坚守。

    悠悠故乡情深
   
    “一定要写出对社会和人民负责任的,父老乡亲喜爱看的好戏来。”在创作过程中,刘洪涛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他创作的大型豫剧《范仲淹》充分阐释了范公伟大的“忧乐”观,现代戏《摔碗》引导观众传承孝道美德,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在历史剧创作上,他勇于创新,《曹操扶汉》一改曹操多年来奸佞形象,刻画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真实一面,深受业内专家好评。《新村新鲜事》以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移民迁安为背景,浓墨谱写出当地政府为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奋力建设美好家园的一曲时代壮歌。

    对于剧本创作,刘洪涛一直追求精益求精。曾获国家级大奖的《曹操扶汉》,历时10余年,修改16稿,召开省级以上研讨会3次,最终被安徽省文化厅买断首演权。刘洪涛认为,戏曲一般有6场左右的戏,在两个小时内要把矛盾冲突集中表现,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并且要“三贴近”,如果不去认真用心打磨,想让它成为精品剧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刘洪涛现在已经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属于出类拔萃的优秀青年剧作家,山东、湖北等地的剧院团想高薪聘请他,均被他婉言谢绝。

    他说,家乡有自己熟悉的乡音,有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是自己剧本创作的源泉所在,他要一辈子把根扎在这里。

    梦想照亮现实
   
    2013年刘洪涛创作的《杨兰春与〈朝阳沟〉》剧本一举斩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文化奖”,刘洪涛说像“做梦一样”。
   
    2011年,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联系刘洪涛,请他写一部《杨兰春与〈朝阳沟〉》剧本。刘洪涛接到这个任务,有种想哭的冲动,因为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接近朝阳沟,靠近心中的偶像杨兰春(《朝阳沟》编剧),他很激动。

    在与省豫剧三团杨兰春同事的座谈中,在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村民口中,刘洪涛听到了太多关于杨兰春的故事,认识到“基层故事,需要有情有义,在生活中寻找”。在《杨兰春与〈朝阳沟〉》的创作中,刘洪涛重笔描绘出杨兰春舍身探索艺术真谛的宝贵敬业精神和大局意识,剧本经河南省艺术研究院两次研讨,均全票通过。
   
    其实,早在2003年,就是刘洪涛创作历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由他创作的7部作品斩获省部级以上剧本大奖。3月份,他尝试创作的小型戏曲《摔碗》,夺得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大奖。在随后的十几年内,刘洪涛创作日益成熟,先后荣获了八项国家级剧本大奖,数十项省部级大奖。历史剧、现代戏、戏曲、电影、电视剧、小戏小品等均是刘洪涛创作的范围,被业内人士称为“全才剧作家”。
   
    其中,大型历史戏《曹操扶汉》进入文化部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学剧本重点培养剧目。大型豫剧《范仲淹》荣获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并应邀晋京演出,唱响京城。电影剧本《新村新鲜事》荣获第二届全国民族题材电影剧本遴选银奖。已经拍摄的电影剧本有《汉水天缘》、《残阳》等。同时利用闲暇时间,他撰著了60万字艺术类教科书《邓州越调》。

    上海《月圆时分》
   
    2007年,刘洪涛创作的一部现代戏《助人为乐》,得到恩师冀振东的赞扬,冀振东初看剧本后特别兴奋,他说,这个戏如果由国家一流院团打造,能冲击诺贝尔戏剧文学奖。
   
    2014年9月,刘洪涛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高级编剧班。在学习期间,结合国内外戏剧大师所讲的前沿理论和技巧,刘洪涛想到了曾经创作的剧本《助人为乐》。于是他牺牲了大量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把《助人为乐》脱胎换骨地修改打磨了六遍。在上戏的红楼、图书馆、余秋雨办公室前的亭台上均留下了刘洪涛苦苦思考剧本和修改剧本的身影。
   
    在上戏学习期间,当刘洪涛萌生出剧本让班主任孙祖平看看的想法时,却遭到婉拒。刘洪涛就把2007年发表在我国独具权威的戏剧专刊《剧本》上的话剧小品《大娘与小伙》拿去,请求班主任看。三天后,班主任对刘洪涛说,我看其他省送来的任何一部大戏,要收费一万元,但是我就免费把你的大戏看了吧。刘洪涛一听,特别激动,顺便就把《助人为乐》送给了班主任看。
   
   接下来的日子,戏剧大师罗怀臻、陆军、朱国庆、张福海等主动看了这部现代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2014年12月,经过上海戏剧学院研究,决定把《助人为乐》更名为《月圆时分》,并编印入上海戏剧学院辅助性教材。这是建国以来,河南剧作被编入我国戏剧专业院校教材的首次,刘洪涛为河南为邓州挣得了荣誉。他得到通知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成功的背后是长达几十年的追求、坚守、学习、积淀和打磨。
鸿鹄志向远大
   
    刘洪涛的剧作和莎士比亚、曹禺等大师的作品一样被编入戏剧专业院校教材,这让刘洪涛产生了新的创作计划,新的计划也得到市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我要再接再厉,尽最大努力,在近几年力争为邓州创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戏剧大奖……”刘洪涛踌躇满志。?
   
    “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较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平台,并且要继续创作出像《朝阳沟》那样的经典戏曲作品,尽情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刘洪涛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 

     综观刘洪涛所有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创新都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他的发展都是有深厚传统作支撑的发展,作品中贯穿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对戏剧使命的热情呼唤,对主体价值的充分张扬,对剧种特色的一贯强化,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明确的文化追求。
   
    就像刘洪涛所说那样,自己一直都努力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文化人”。笔者在一间简陋潮湿的创作室里见到了正在潜心创作的刘洪涛。头发已经稀疏的他,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沧桑。
   
     这间小屋曾聚集了几代剧作家的梦想,他们曾在这里怀揣梦想,辛勤笔耕。不远处,喧嚣的世界似乎非常遥远,刘洪涛很享受这样的安静,因为,他的梦想已经照亮了现实,照亮了幽暗的创作小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