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尝试:用师爱教给他们自强和感恩

2009-08-24 15:26:14 作者:郭炳德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在一些人眼中,留守儿童往往是孤独、封闭、沉默的。但是,在河南省邓州市陶营乡,留守儿童的自强、开放、感恩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爱,让他们思索人生,让他们获取自强的勇气,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

  如何焕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心动力?如何让他们获得自信与主动?如何让教育不仅照亮他们的前程,更让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在陶营乡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课堂的教育尝试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贴近的收获:家访访出的教育现实

  “12岁以前的孩子,不能没有母亲,因为母亲能给孩子健全的人格;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因为父亲能给孩子坚强的个性。但是,在河南省邓州市陶营乡,很多家长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成为候鸟,使孩子成为留守家乡、饥渴期盼亲情的雏鸟。该乡一所初中和17所小学的6700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近一半,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父母二人都在外地打工。而且,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开孩子的时间较早,以陶营乡中心小学为例,父母离开孩子最早是在孩子刚刚断奶时,最晚从孩子上小学开始。

  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往往在学校接受了5天教育,周末过后又回到了原点。这无疑使原本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邓州市教育局局长袁建亚介绍,早在2007年年底,邓州市教育局针对留守儿童内心孤独、封闭的特点,认为留守儿童工作最重要的是使他们打开心锁,通过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让他们快乐成长。我们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课堂活动,为陶营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找到了一个得力的抓手。袁建亚说,让孩子自信自强的第一环节,就是走进他们的世界,家访则是走进他们世界的开始。

  陶营乡中心小学教师胡文静和单春雪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家访故事。

  那时,胡文静刚接手四年级的语文课兼任班主任,单春雪刚从市区到陶营小学支教,她们在新班级任教还不到两周,就发现班里一名叫蒋丽的女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性格孤僻,从不与同学玩耍,甚至与同学没有丝毫交流。问题出在哪儿?一个周末,胡文静带着疑问来到了蒋丽的家,了解了蒋丽的凄惨故事。

  原来,蒋丽几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母亲丢下她和只有几岁大的哥哥到南方打工,后来音信全无。蒋丽兄妹与年过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在当地政府的照顾和亲戚的帮衬下过日子。蒋奶奶含辛茹苦地带大孙子、孙女,虽吃尽了苦头,但从没有怨言。可是,孙女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孤僻,这让她感到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打也不是,骂也不是,也不懂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听着蒋丽的故事,胡文静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两个孩子的生活环境真是天壤之别,她流着眼泪走出了蒋丽的家门。那天,胡文静和单春雪交换了意见,她们决定要帮蒋丽找回失去已久的母爱。从此,胡文静经常在课后与蒋丽谈心。周末,单春雪带着蒋丽回到自己在市区的家,为她洗澡,带她买衣服、逛公园。看着蒋丽那么高兴,单春雪对蒋丽说:刚好我缺个女儿,你就当我女儿好了,一点儿也别见外。

  慢慢地,蒋丽开始向老师吐露心声,开始在学校露出了笑容,开始与同学玩耍、交流,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在陶营乡,这样的故事很多,我们很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认识,都是从家访开始的。两位老师说。

  师爱的光芒:蹲下来与孤独的孩子说话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方式。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说法。

  付河小学教师郝秀华有一个屡试不爽的经验,每次与心灵孤独的学生交流都蹲下来。别小看这一蹲一站,敏感自卑的留守儿童会对此十分在意。郝秀华说。

  郝秀华的这种感悟在帮助一名叫刘天生的学生时感受得最深刻。

  刘天生是一个问题少年,成绩差、旷课逃学、打架斗殴,老师如何努力与他沟通他都不配合。千访万进活动开展以后,郝老师来到了刘天生住的村子。在村头打听时,村民问:是不是收兔子的?刘天生养了好多兔子。听到村民的话,郝丽华又走出了村子,到田野里拔了一捆青草来到了刘家。

  刚进刘家的门,郝秀华就看到刘天生正在小心翼翼地侍弄兔子,直到老师放下草捆、蹲到身边他才发现。一脸惊恐的刘天生地站了起来,把正在吃草的小兔子吓得四处乱窜。别怕!别怕!郝老师连连摆手,一边笑着示意刘天生继续喂兔子,一边把自己拔来的草往兔笼里放。等了许久,刘天生唯一的家长――70岁的奶奶回来了,老人一听说老师来了,惊问孩子又犯了啥错。当得知老师是来家访时,才老泪纵横地告诉郝老师,儿子和儿媳性情不合,一前一后地出走了,多年来自己艰苦地拉扯着刘天生。那一天,郝秀华没有和刘天生谈学习,也没有谈纪律,而是与刘奶奶拉家长,帮刘天生喂兔子。此后,每一次到刘天生家里进行家访,郝老师都会带上一捆兔草。每次和刘天生谈心,都不是在办公室里,而是在校园里、马路边,学生站着,老师蹲着。学校邀请刘奶奶到校听课、提建议时,刘奶奶每次的反馈意见都是:孩子比以前懂事了,知道心疼奶奶了,成绩进步了,笑容也多了。

  真心地传递对学生的爱,要注意交流方式;探索出好的交流方式,也需要真心地爱学生。郝秀华和她的同事们这样总结。

  尊重的魔力:校长收到3000封学生来信

  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主体看待,与他们对话,给他们以尊重,是激发他们自我发展动力的最有效方式。陶营乡的教育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来到陶营乡初中,校长周静从他的办公室拎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大纸袋,里面塞着3000多封学生来信。

  一位署名佚名的学生在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校长,我对本校的管理制度有些建议,请恕晚生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家,管理者对有钱有势的人和跟自己合得来的人执法不严,对没钱没势的人加大管理力度,甚至实行苛政。这样的管理导致民反,造成动乱甚至国亡。一个校园的管理也是这样。

  接下来,这位学生列举了几条在他看来学校里的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制度,最后写道:请问校长,在这样不公平的环境里,我们的心能平静得下来吗?我们能考出好成绩吗?

  这位不曾谋面的初中生的信件让记者震撼:一个初中生敢于并肯于向校长写信直陈观点,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有一个公正、平等、透明的环境。

  陶营乡中心校校长徐扬告诉记者,在初中校长接到大量学生来信的同时,他这个领导校长的人也接到许多学生来信,其中不乏提意见的来信。如何看待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过激的语言?记者问。徐扬不假思索地说:学生能敞开心扉地和老师、校长交流,是出于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对于学生的来信,我们要求校长必须予以回复。小问题、具有共性的问题,可以用公开信形式回答,或者在学生大会上予以说明。大问题、涉及思想认识或者个人隐私的问题,必须书面回复或者当面约谈。只有领导和老师的诚意与尊重,才能换得学生的满意。

  陶营乡初中校长周静认为,更多的学生来信是反映生活中的琐事。但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将琐事当作小事。因为,如果所谓的小事处理不及时,会耽误学生学习,甚至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让孩子写信,是千访万进活动的一部分。通过信件的互动,我们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能让他们感到受到尊重,能让他们自强自信。周静说。

  理解的力量:搭建亲子沟通的温馨桥梁

  陶营乡的一些老师告诉记者,给学生再多的关爱,教师还是无法替代他们的父母,只有让学生与父母更加融合,搭建起亲子沟通的桥梁,才能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

  在陶营乡中学,记者看到了七年级(6)班学生李洒题为《谢谢您,爸爸》的作文。作文中这样写道:爸爸,谢谢您!您和妈妈为了我和弟弟不辞劳苦,拼命地打工挣钱。这,女儿心里很清楚。面对您和妈妈背井离乡的状况,我和弟弟也曾感到不幸福、不快乐……可是,我现在知道你们是没有办法的。爸爸,谢谢您,女儿永远爱着您!

  在这篇约千字的作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农民的女儿、一个农村中学生的感恩之心。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很多孩子都像李洒一样理解父母的外出、心疼父母的辛苦。让孩子对父母理解了,才能让他们放弃自卑与被动,快乐地学习和生活。陶营乡的老师们这样认为。于是,他们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倾听学生家长的心声,向学生讲述父母对他们的牵挂。在陶营乡,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对父母不再只有埋怨,而是感恩父母为他们的付出。

  怎样让远在他乡的家长科学、有效地关怀自己的子女?这也是陶营乡中心校校长徐扬在开展千访万进活动时思考的问题。在徐扬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该乡一所小学的校长胡殿雨在一份报告中对家长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不管离学校有多远,不管工作有多忙,都应该主动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不只关心他们的物质需求,更应关心学生心灵的成长;做好孩子的榜样,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孩子犯下的错误,善于寻找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收获成长。

  这样的建议,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

  用科学的方式与大爱之心,唤醒留守儿童沉睡的内心动力和心灵快乐。陶营乡的老师们说,孩子自身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我们的工作没有止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