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育新人——我市“三种精神”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工作侧记

2019-05-21 09:12:41 作者: 高 爽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雷锋是哪里的人?”

  “邓州为什么成立编外雷锋团?”

  “你从雷锋身上学到了什么?”

  近日,城区四小四(10)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编外雷锋团让雷锋精神在我市生根、开花、结果。课堂上,在了解到560名邓州籍雷锋战友回乡继续传承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后,同学们与有荣焉地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编外雷锋团的“雷锋精神”以及在南水北调渠首工程中邓州人民展现出的“渠首精神”,这是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精神财富。近年来,市教体局逐步推进思政课的探索与改革,把我市特有的“三种精神”编写成德育读本,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三种精神”进课堂活动,用灵活的形式,接地气的表达,让思政课迎来新的“打开方式”。

  守好德育教育主阵地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想使思政课“活起来”,就必须从课堂入手。“三种精神”进课堂活动,改进了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法和学法,优化了学生道德认知结构。市教体局要求全市中小学各年级每周安排至少1课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每周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时间学习“三种精神”,并排入课程表。

  林扒镇一初中又被称为“雷锋中学”,进入校园,各种雷锋精神元素随处可见,雷锋长廊、雷锋广场、雷锋展览馆……该校充分挖掘我市地方资源和本土实际,以雷锋精神为依托,探索把思政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学生入脑入心。

  走进该校九(3)班,教师张丽正在上一节思政课,她由“三种精神”引出雷锋精神,结合我国歼-20研发团队的奉献精神以及学生身边的雷锋事迹等事例,使理论和事例相结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用雷锋故事来诠释雷锋精神的内涵,变‘说教’为‘引导’,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张丽告诉记者,生动活泼的思政课堂使学生们愿意接受、乐意相信、备受感染,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红色加油站”。

  育德先育人。将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又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区一初中学区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在体育课上成立互助小组,把互帮互助精神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无独有偶,记者走访城区多所学校发现,不仅是思政课教师,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师都用丰富鲜活的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三种精神”化作一粒粒“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打造无边界“思政课”

  “课堂是主阵地,课外也不能忽视。”城区四小学区校长陈彦伟说,“学校要求以‘三全标准’育人,即全民开展、全程教育、全员参与,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此外,该校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团活动等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学生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在该校开展的“跳蚤市场”活动上,全校学生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书籍、小制作等物品进行义卖,把筹得的款项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

  “老师平时就教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我参加义卖活动也是在发扬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次我们全班筹集了200多元,希望可以帮助到那些家境贫寒的同学们。”该校学生程思瑶说。

  全市多所学校通过主题活动设计、师生共同参与、家校社区互动等方式,使思政课喜闻乐见、生动活泼、触动心灵,让“面对面示范”“肩并肩激励”悄然温暖每名学生。

  林扒镇土门小学是一所“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移民学校,该校建设了一间“渠首展厅”,对学生定期开放,使学生感受丹江口库区人民顾全大局、克难攻坚、众志成城、甘于奉献的精神。该镇张仙营小学在全校营造“忧乐精神”的氛围,教学楼墙壁上、学校橱窗里浓厚的家国情怀无形中鼓舞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同时,市教体局要求各学校每学期开学两周内要开展一轮关于“三种精神”的“五个一”活动,即举行一次国旗下讲话、举办一场专题报告会、发放一份宣传材料、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撰写一篇学习体会,并形成长效机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走进我市各中小学校,校风、师风、学风特色鲜明,文化橱窗艺术美观,就连楼道长廊的格言警句都是一道风景,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在育人,“三种精神”成功地在学生心中开出灿烂的花,文明高雅、温馨和谐的校园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下一步,我们不仅要打造‘三种精神’特色思政课,更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感悟创新,促进学校、学生、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市教体局局长李莉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