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行驶在穰东镇的大小村庄,一条条崭新的水泥公路在田野里蜿蜒穿行,牛庄村路旁成方连片绿油油的花生地昭示着丰收的希望,村民们正忙着浇水、除草,扶贫车间的十几名妇女正在加工服装……昔日的贫困村,正在上演一幕幕生动的“脱贫记”。
架桥、修路打好发展基础
“咱们这个驻村工作队真是了不得,为咱牛庄村干了那么多好事不说,现在又给咱架桥、修路,走了几十年的小石板终于要变大桥了!要致富,先修路。咱们桥通了、路修了,牛庄村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要真牛起来了!” 村民们聚在一起开心地议论着。
发源于伏牛山系的赵河,宛若一条巨龙横贯穰东南北,千百年来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水源,但也阻断了两岸的交通。赵河将穰东镇分为东西两半,而位于河西的牛庄村更是偏处穰东镇西北一隅。以往这里的村民过河到镇区都是靠自建的小石板桥,可小桥仅能通过行人和小型机动车,稍微大点的车辆通行则要绕行到10多里以外。
每年汛期,小石桥就被淹没。交通不畅、通行不易,对外经济交流少,让牛庄村贫穷落后的帽子越戴越牢。可以说,赵河隔断了东西两岸,也阻断了牛庄村经济发展的道路。
农业银行驻村工作队到村后,多次走访,了解到是赵河阻碍了村里经济前进的步伐。为了帮助村民建桥,该工作队多方协调、要项目。多次与交通局协商,争取到550万元的架桥资金,为牛庄村修建了赵河桥。
为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该工作队先后争取资金200多万元,把村里两条5公里左右的道路全部硬化,改善牛庄村小学硬件,重新翻修了校园。
“从驻村工作队进村,短短三年多的时间,村里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驻村工作队给咱帮了大忙,也给我们村下一步发展产业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起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原村党支部书记侯文会这样感慨。
对症下药 医治“穷根”
走进该村贫困户闫有群家中,干净的院内地面全部用水泥硬化过,屋里墙壁也是刚粉刷过的,家里家具不是很多,但是被摆放的井然有序。56岁的闫有群精神状态看上去也不错,妻子虽身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但被闫有群照顾得很好。“这些都离不开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组和村支两委的关心和帮助。”闫有群说。
在闫有群家门口的羊圈里,十几只羊让闫有群的脱贫梦成为现实。记者了解到,3只扶贫羊,经过闫有群精心照料,现在已经发展到15只羊了。
在小芬扶贫制衣车间,42岁的贫困户杨小丽熟练地在机车前操作。一年前,对服装加工一窍不通的她,在村支两委的安排下,杨小丽参加了穰东镇组织的巧媳妇培训工程,被村里安排到车间就业。“在家门口上班,现在每个月有1700元的收入,还能接送孩子上学,感觉很幸福。”杨小丽高兴地说。
如何让贫困户快速走上脱贫的道路,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组和村支两委多次一起研究、讨论,制定了比较完备的脱贫实施方案。
现任村支部书记石群生介绍说,该村结合村情户情实际,拟采取“因户施策一户一法”方式,制定帮扶计划。无劳力贫困户、残疾人员、重病户、五保户实行社会保障兜底;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劳动力的贫困户,鼓励引导实行产业脱贫;对有务工能力的贫困户,鼓励支持他们转移就业,增加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子女上学负担重的贫困户,将争取各种教育补贴,大力提供教育帮扶,实现如期脱贫;对因病致贫、缺乏劳力的贫困户积极衔接纳入惠民政策范围,并实施危房改造工程。
“要想让贫困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让群众真正走上致富道路,就必须有持续稳定的致富门路和产业发展做支撑。”驻村第一书记刘旭普说。为此,牛庄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边抓现有贫困户帮扶工作,一边帮助制定全村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工作队将养猪产业确立为该村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
如今的牛庄村,在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组以及村支两委的带领下,理清思路、打好基础、稳步前进,已经逐渐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逐步迈向发展的快车道。未来的牛庄村,必将迈开大步,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真正地拔掉“穷根”,走向致富之路!
新修的牛庄村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