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的“蝶变”——穰东镇张拔庄村脱贫侧记

2019-08-08 15:15:34 作者: 张 洋 通讯员 胡松波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可真大,每个自然村都通上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新建了文化广场,引进了水产养殖业……”近日,在外打工的穰东镇张拔庄村村民王明喜在回村时深有感触地说。

村民们谈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脸上满是掩不住的喜悦。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张拔庄村努力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乡村服务设施,精准落实帮扶政策,积极实施产业带动,推出了一个自信向上、幸福和谐的张拔庄村,展现了一个贫困村在脱贫致富路上的“蝶变”之美。

“我们村的巨大变化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全力帮扶是分不开的,是他们引领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于2018年顺利脱贫。”该村党支部书记刘锋如是说。

基层设施有效提升

走进张拔庄村,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路两旁的庄稼茁壮地成长,村里墙上漂亮的彩绘图案,让这个村庄看上去更加美丽和谐。

“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了,前两年我们村里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出门一脚泥。”村民侯成树说。

要致富先修路,市交通局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商讨后,决定改善村民的交通出行条件。在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2015年至今,全村共修道路4.7公里,均为4.5米宽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你看现在,水龙头打开自来水就‘哗哗’流出来,再也不用担心天气干旱没水吃了。”村民王秀慧笑着对记者说。

驻村工作队在走访入户中了解到,村民都用的是压水井,一到干旱天气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吃,大人孩子洗澡都成了问题。经工作队多方协调,2017年初全村通上了自来水。

同时,该村通过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覆盖方式,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目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毕,包含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广场、一个戏台、5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台广播器材、一台体育设施器材;卫生室面积已达标,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齐全,村级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帮扶政策精准落实

在张拔庄村的水泥路上,该村61岁的贫困户王志恩正在打扫卫生,他说,村里给他安排了保洁工作,每个月有800元的收入,他很满意这份工作,政府还为他发放了3只“扶贫羊”,如今已繁殖到8只,一家人的日子不愁了。

该村贫困户张学良,儿子患有重病,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多方协调给其治病,并利用他家住在路边的有利条件,帮其开了小卖部,增加他们的收入。

“我们与18户贫困户深入交流,挖掘致贫原因,并为每户量身定做帮扶方案,想方设法在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拓宽增收渠道。”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于高翔说。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经过数据清洗与对象核实工作,确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8户54人,其中未脱贫11户31人。目前,贫困户中13户享受金融扶贫,16户享受光伏发电收益,16户享受到户增收补贴;外出务工6人、扶贫基地就业1人、自主创业3人、市设公益岗位就业7人,光伏发电公益岗就业5人。

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

“我们先看这张表填写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地方用笔记下来,加以改正……”在张拔庄村为民服务中心,于高翔拿着档卡资料正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及村干部一起讨论如何提高档卡资料的质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何确立村党支部在村民中的威信、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于高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该村干部制定了规章制度,要求大家严格按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并要求村级财务公开。

“以前来村部办事,连个人影都找不到,现在每天都有人值班,问什么都耐心解答,我们对村部的工作感到很满意。”村民纷纷表示。

自市交通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后,确定了“强班子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定期召开村委班子会议,坚持上好“三会一课”,并由脱贫责任组长、驻村第一书记轮流为大家上党课,从而加强基层干部党性锻炼,增强其政治觉悟,提高政治能力。如今,村里还建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进行矛盾调解、信息排查、安全巡逻,以点滴行动展示先锋模范作用。

“脱贫攻坚是一件良心工作。作为扶贫一线干部,我们填的每一张表,算的每一次账,都能对小到一户贫困户,大到一个村、一个乡镇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参与扶贫要耐心、细心,也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于高翔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