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高集镇大地生机勃勃:宽敞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民居前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田野上,乡土人才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家庭农场里,党员干部为群众传经送宝,“咩咩、哞哞、咯咯”声此起彼伏。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高集镇以党建引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产业扶贫为重要抓手,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建引领 基层强起来
“在培训会上,老师说农村大有可为,咱们得好好谋划,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近日,任岗村主题党日活动,村党支部书记李勇正在给村干部讲述外出学习的感悟。
“村里种元胡较多,我想把全村的种植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村干部杜小雄说。
“这个想法不错。”在座的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赞成。
任岗村的这一幕是高集镇23个行政村的缩影。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该镇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为重点,配优选强村党支部书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对村支两委班子培训,激发组织活力,提升农村党建质量。同时,积极开展党日活动,利用每月第一周的周四,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和扶贫政策,讨论研究村重大事项,确定本村发展思路。
对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不断加大,强化示范引领;完善帮扶指导、督查考核;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带动作用,号召党员争当致富带头人,形成了“争先进、当大户、带领群众同致富”的浓厚氛围。
产业兴村 群众富起来
每天早上8点,高集村鸿鑫带贫车间的脱贫户李小青安顿好丈夫、孩子,就急匆匆地上班了。
操作台前,缝线、剪线、翻皮……李小青多个操作一气呵成,“家门口干活,每月都有活钱儿,以前掰着指头过日子,现在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李小青是该镇贫困群众的一个典型代表。出门打工,顾不上家;可照顾家了,又挣不到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镇鼓励各村的能人或在家门口办厂或发展种养殖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一时间各种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村相继出现。这些加工厂因为技术含量不高、工序简单和时间灵活,吸引了许多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鸿鑫带贫车间常年有180余人在工厂上班,带动了高集村及周边村;李岗村的箱包厂50余名群众在此就业致富,任岗村脱贫群众乔清贵的艾草加工厂,让8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该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按照“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产业强村”推进思路,做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产业基地、镇有龙头企业。同时,该镇拓宽致富渠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果蔬种植、烟叶种植等高效农业带动群众增收。
人才支撑 乡村活起来
2009年,海归硕士苏红月做了件“疯狂”的事,他放弃年薪20多万元的高薪职务,回到杨营村种植草莓。
“我是个农村娃,就想着在农村干一番事业,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苏红月说。
经过多年发展,他建成了以种植草莓为主,西瓜、甜瓜、白菜等农作物为辅的同福农场。目前苏红月带着20多户乡亲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以农场为基础,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形成产销一体平台,使农户以较低投资,获得较高回报。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该镇脱贫攻坚工作中,科技人才、医疗人才、乡土人才等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高质量脱贫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该镇积极宣传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高集籍在外乡贤回乡创业。为使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该镇还组织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雨露计划”“送岗进村”“送岗入户”等活动,面对面了解群众的疑惑,点对点精准帮扶,使更多的贫困群众吃上“技术饭”。此外,还积极吸纳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和返乡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充实基层力量,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在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做强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颜值,为乡村振兴开好头、起好步。”该镇党委书记陈峰说。
现在,群众笑容多了,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乡亲们昂首阔步奔小康,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高集大地上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