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种子洒满美丽乡村——构林镇加强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侧记

2020-11-12 15:57:01 作者:丁丽丽 通讯员 闫 昙 来源:
分享到:

“来了,来了……”近日,当载着文化志愿服务者的车刚驶入构林镇司营村,村民们立刻沸腾起来。

当天,由市文化馆组织的文化志愿服务队来给乡亲们“送文化”。演员们顾不上休息,就立刻忙碌起来:化妆、更衣、检查演出道具等。演出还未开场,台下已经坐满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

“下面请欣赏开场舞《欢聚一堂》。”主持人话音未落,台下已经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台上的演员激情投入,台下的观众热情似火,等演员们一下场,台下的“粉丝”们立即围拢过去。

“老师,你们表演得真好,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老师,有空了给我们也教教,我学会了跳给乡亲们看。”

“老师,你上次教的腰鼓我都学会了,回来我就教给村里的姐妹们。”司营村文艺“领头羊”、 脱贫户凡玉拉着演员许丽的手高兴地说。

听着台上群众腰鼓打得铿锵有力、虎虎生风,台下的老师许丽也颇有成就感,“每年我们在市文化馆的组织下,到各乡镇开展‘教你一招’培训,为各乡镇的文艺爱好者进行广场舞、腰鼓等培训,受到了群众的一致欢迎。”

凡玉的丈夫王占丛是村里的文化协管员。台下,他正在快手客户端对节目进行现场直播,粉丝达2万多人。脱贫后的夫妻二人,不忘党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6年,凡玉在村里支起了音箱,和几个要好的小姐妹伴着音乐起舞,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随后,凡玉组建了舞蹈队,每天晚饭后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跳一会儿。

姐妹们由看一下到试一下,再到离不开,凡玉的舞蹈队越来越壮大,现已发展到30余人。一花引得百花开,目前该村现有6支舞蹈队,参与群众90多人。

“以前,人们没事就靠着墙根儿说个闲话,现在村里连个闲人都找不到,乱丢垃圾的少了,坐牌场的不见了,都在忙着挣钱哩。人们白天工作,晚上跳跳舞,咱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日子过里真带劲儿。”凡玉说。

在夫妻俩的影响下,该村的锣鼓队、戏曲乐队相继成立。每天晚上,文化广场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尽情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王占丛还在拼多多平台上开店,帮助群众销售梨、苹果等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实现了增收致富。现在,王占丛成了该村的文化名人。

“我们不仅要‘送文化’,还要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群众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向基层‘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转变。”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何把文化的种子深植在乡村?据该镇文化站站长翟有建介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镇文化站每年为其举办两场文化艺术培训班,优先安排贫困村的文艺骨干参加,参与群众120余人次,内容有广场舞、腰鼓、高跷、旱船、戏曲、书画、唢呐等。至目前,全镇拥有唢呐、广场舞、戏曲等文艺队伍32支200余人,文化志愿者100余人,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造血”能力。同时,文化基础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活动的开展。

“阵地文化活动是开展文化活动的最有效形式,针对这一情况,镇文化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活动服务水平,更新活动内容。新增群众急需的科技致富书籍1000余册,坚持每星期一至星期六免费开放,年借阅图书4600余册、3200余人次;各类球棋活动群众更是踊跃报名参加,书画练习切磋技艺,戏曲演唱、广场舞、公放电影等活动形式多样。”翟有建说。

据了解,该镇已经举办了两次农民运动会,期间共设文体项目15个,有拔河、抱沙袋、钓鱼、踢毽子、篮球、乒乓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比赛活动,全镇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同时吸引了两省交界一带的农民参与,参与群众达1.3万人次,达到了群众共娱共乐的目的,为群众留下了一支永撤不走的文化队伍。

“我们不仅要群众富口袋又要富脑袋,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遍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该镇党委书记郑小涛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