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奏响富民曲——构林镇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综述

2020-12-02 09:55:42 作者:李永先 来源:
分享到:

扶贫要长远,长远要产业。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构林镇党委政府与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一起,坚持党建引路,不断创新产业带动模式,以产业脱贫为重点,以就业帮扶为抓手,在“精准”二字上做文章,让一个个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引擎。

产业有了新活力

11月14日,在司营村,承包人张富勋种植的1200多亩“西瓜红”品种红薯正在收获。看着机械往来穿梭,工人们忙着捡拾红薯、装袋,张富勋笑着对记者说:“我在这里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的红薯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收获的时候,最多用工200人。”

镇包村干部全斌听着张富勋的介绍,向记者介绍构林镇近年来发展特色产业的状况。据他讲,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以来,该镇重点从发展产业入手,带动贫困户家庭收入明显提升。无论是杨渠村的莲鱼混养、袁岗社区的葡萄、火龙果和养殖场,还是官刘村的葡萄、香菇,都以产业兴旺发展的势头,为强村富民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冲锋号。

农产品加工、企业兴办、乡村游园、特色养殖等10余种产业已经在该镇点上开花,面上结果,不仅为脱贫攻坚增添了活力,而且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新路径。

“接下来,我们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村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更多稳定的就近就业岗位,拓宽村民持续增收渠道,壮大产业,强村富民。”构林镇镇长贾睿迪说。

致富有了新模式

“村里有500亩葡萄种植基地,贫困户劳动力被安排在种植基地务工,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挣钱顾家两不误,我们这些贫困户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在官刘村绿盟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赵立喜灿烂的笑容映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

紧邻207国道和镇政府所在地的袁岗社区,更是采取以村集体土地入股丹缘生态农业合作社方法,葡萄、火龙果和养殖业风风火火。“合作社+村两委+贫困户”这种“抱团”发展的运作新模式,不仅使合作社效益倍增,村集体有了收入,而且大大提升了扶贫工作质量,让贫困家庭看到了希望。

袁岗社区贫困户郜小满以自己承包的5亩土地入股丹缘生态农业合作社,不但有了每亩每年600元的租金收入,而且经常在合作社务工,每天都有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现金结算。

“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以前常年在自己承包的几亩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碌,收入少得可怜。如今,同样是干活,收入翻了好几倍,一天没活儿干就心里着急。”郜小满说。

构林镇不断拓展产业增收渠道,结合村民特点和就业需求制定培训方案,提升村民创业技能,鼓励村民转移就业,不仅让村民告别了贫困,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户户有项目,村村有产业,因地制宜,一户一策,过程有效,效果真实,全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正按部就班向前推进。”该镇人大副主席张芳芳说。

农村有了新颜值

每年葡萄成熟时,袁岗社区的丹缘生态农业合作社就热闹起来,车流人流在花香和果香间穿梭,再加上电商的介入,这里俨然成了闹市。

记者走进丹缘生态农业合作社,虽然已是11月,但晚熟的葡萄还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打理得整齐的葡萄架下,前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由于种植的葡萄口感好,300多亩的葡萄销路一直很好。

“从前这里种植的都是传统作物,因为效益低,种了也就种了,村民对庄稼的管理也不怎么上心,杂草、庄稼秆子随处可见,根本没有看相。自打以村组的形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之后,村里鼓励致富带头人打造乡村旅游景点,现在,这里再也不是当年的样子了!”袁岗村党支部书记高遵说。

据随行的镇干部全斌介绍,构林镇在推进强镇富民的过程中,一方面抓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抓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考虑每个村的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推动差异化发展,让特色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

走进袁岗社区,绿树掩映下,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道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一个个满脸笑容的村民,一处处设施齐全的游园,这哪里还是以前脏乱差的农村?一位正在打扫村道卫生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村民的卫生习惯都很好,垃圾不会随处乱丢了,村里也有了垃圾箱,清扫起来也轻松多了。

“多元化的产业带动,不仅提高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而且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了,文明风尚替代了庸俗之气,成风化人在乡村弥漫开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了,这也体现出了强村富民的最终目标。”构林镇党委书记郑小涛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