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绿的稻田郁郁葱葱,新建的高楼挺拔林立,远处的乳牛棚舍里传来“哞哞哞”的牛叫声。这是近日,记者在林扒镇闫东村耳闻目睹的情景。
“我们村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现在全部种植水稻,使得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闫东村党支部书记周成斌对记者说。
闫东村位于林扒镇西北部,辖9个自然村,2100人,耕地3800多亩。多年来依靠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不断扩大,闫东村一改传统种植模式,开始尝试种植水稻,农民收入翻了几番。如今的闫东村,道路畅通,环境优美,人民的幸福指数像芝麻开花,节节攀升。
55岁的张俊宝是闫东村8组农民,全家靠着9亩责任田维持生活,每天在田里精耕细作,起早贪黑地忙碌,却收获甚微。现在的张俊宝将自己家的9亩责任田以每亩700元价格流转出去,流转之余他也没闲着,依然还在田地里忙碌——负责帮人管理着300亩的水稻田。每天早起晚归,召集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为稻田除草、浇水、打药、施肥……从种到收,他一个人管理着这么大一块方田,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用张俊宝自己的话说:“现在和以前一样干活,收入却增加了好几倍,这都是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
和张俊宝一起干活的还有闫东村8组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大多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58岁的雷道富说:“都是干活,现在每天还能挣工钱,农忙时一个月能挣几千元哩!咱农民赶上今天的好政策了,日子越来越舒坦啦!”同样,6组50多岁的王秋梅大娘也“不服老”,每天都在村里打零工,走起路来,依旧“脚底生风”。
闫东村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对教育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村里的小学,一座崭新的高楼正拔地而起。“以前校舍太小,学生流失不少,现在我们盖了3层39间的教学楼。今年秋季还准备开设寄宿班,让闫东村的留守儿童,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闫东小学校长说。
从闫东村部沿着新修的马路向南一里多,就是闫东村2014年5月引进的养殖企业金思源牧业有限公司。公司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近百亩,拥有大型的饲草棚、青贮池、标准化牛舍、制冷式储奶罐、沼气池、办公楼及配套设备。年产原奶1500吨,利润300万元,公司带动了闫东村贫困户家门口劳动力就业10余人。
随着眼下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闫东村除了特殊的老弱病残群体,贫困户在逐年减少。村民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63岁的老党员刘天宝虽然身体不好,但脱贫的决心很坚决,他承包了50多亩的水稻田,用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我被评为贫困户,那是党的政策好。我生病了,组织上照顾我,但我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我更要自力更生,使自己早日脱贫。”
走在闫东村,小楼林立,道路宽敞。脚下的水渠里,丹江水汩汩地流进稻田,青青的稻苗拔节生长,仿佛可以听到它们喝着丹江水,摇头晃脑地低吟浅唱:“又是一年稻花香,闫东村民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