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撬动”美丽家园建设――刘集镇余家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2019-01-05 09:38:05 作者:孙光旭 通讯员 余林冲 曾权伟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漫步在刘集镇余家村的小路上,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一条条道路宽阔干净,一座座院落整洁靓丽,一片片稻田和渠水纵横相连……这是近日,记者在该村看到的景象。

余家村共8个自然村,729户3286人,耕地5830亩,68名党员。近年来,该村突出党建引领,推行“支部+稻虾共养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切实将党的组织融入产业扶贫中去,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倾力打造出宜居宜业的乡村新面貌。

抓固本之要,提振“人”的精神

去年春季,该村结合村支两委换届,抓好党支部班子成员建设,实施能人引领工程,对现任村组干部择优留任,优先推荐致富能人等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提高了村支两委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该村党支部书记高春红今年57岁,有着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需依靠村级组织的自身能力。该村以党建为抓手,理清工作思路,寻找发展出路,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就业人员中选拔培养发展党员,去年共培养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名,今年计划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目前已按程序将积极分子转为预备党员。

该村党支部认真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等活动,及时组织党员群众集中收看专题纪录片,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促进组织生活经常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及群众的劳动技能。

走发展之道,提升“物”的支撑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乡村振兴才不会是无本之木。余家村利用土地、水利等资源优势,积极流转土地,打造稻虾混养产业扶贫园区,挖掘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源头活水”。

去年5月,该村班子成员和党员及群众代表到湖北十堰等地,实地观摩和考察了规模连片的稻虾混养基地。

该村村干部郭小芹告诉记者:“我们村党支部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引进稻虾混养项目。去年5月,村‘两委’召开班子会议,征求村民意见,认真吸纳党员的意见,并展开讨论,形成决议,大家举手表决一致通过,最后在各村民小组村务公示栏进行公示。去年麦收完毕,对于流转土地等涉及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村支两委充分动员,全面发动党员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积极协调土地流转,确保了干部群众两满意。”

据了解,余家村党支部引进的稻虾混养示范基地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3000万元。当前一期工程已流转土地1038亩;产业帮扶直接带动8个自然村163户,每户500元,已发放扶贫款8.15万元。

“原来咱这个村一个企业也没有,光是靠责任田吃饭。去年我把责任田以每亩800元的价钱流转给稻虾混养基地,还能在园区打工挣钱,干些除草、浇水等农活,每天80元左右的收入,真是挺好的!”该村八组贫困户郭普旺说道。

怀初心之愿,推动“家”的重塑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以往余家村的环境有过这种现象。近年来,该村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产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要求,通过积极动员、周密部署、强力推进,村容村貌和户容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记者了解到,在本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高春红任责任组组长,亲自带队开展整治工作。他带领群众对村道,房前屋后的柴堆、石堆、粪堆、建筑垃圾等进行彻底清理;积极探索村容村貌清洁管理机制,组织专业环卫队伍和各村卫生保洁员,按照各自划分的责任区,实行全天候卫生保洁,坚持环境整治常态化。同时,村组干部全天候在村路段进行不间断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整改,确保了余家村环境干净整洁达到“一眼净”的效果。

“以前,收庄稼的麦秸和玉米秆等都堆在家门口,影响环境。现在,秸秆还田,每家每户柴火少了,路边安排有垃圾桶,大家都养成了垃圾入桶的好习惯。农活闲的时候,大家还聚集到村部的广场上跳舞,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李会平高兴地告诉记者。

高春红说:“村党支部把村里各项工作理出头绪,分工明确,制定出适合余家村自身的《余家村红白理事会制度》和《余家村贫困户评定办法》等规章制度,党员干部带头,大家就会在思想上心往一处聚,在行动上劲往一处使,工作就会呈现出新面貌,实现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