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种养模式 振兴乡村经济——裴营乡房营村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侧记

2020-05-07 16:25:54 作者:李中贺 来源:
分享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播繁忙的时节,我市农民纷纷忙活起来,盘算着今年要干些啥才能让口袋更鼓。如今,裴营乡房营村的不少农民早已改变了传统种植养殖观念,转型发展特色种养,成为发展致富的“领头雁”。

小尾寒羊撑起致富梦

见到刘大永时,他正在给羊喂饲料。在该村刘庄组,村民刘大永的养殖场里,50多头小尾寒羊,正争先恐后地吃着饲料。

刘大永说,2019年,他以每只2000多元的价格,卖掉了50多只肉羊,这样算下来,去年轻松进账10多万元。

说起养殖小尾寒羊的经历,刘大永有些不好意思。他学校毕业后什么都尝试过,建筑、手工等,但都不曾成功。直到前几年,他在从青海回来,尝试在家饲养小尾寒羊,收入慢慢有所改观,才使他树立了通过养殖发家致富的信心。

2015年5月,刘大永和家人拿出多年积蓄,一次投入10万元,办起了养殖场。为节约资金,他决定采取“滚雪球”的方法,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一只小羊羔要1000元到1500元,刚开始因为资金有限,只买了10来只,慢慢地手头宽裕了,再一点点增加,最多时我养的羊达到70多只呢。”刘大永说。

这些小尾寒羊,具有多胎、生长发育快、肉质好、适宜圈养、适应性强等特点,特别是肉脂较大,所以市面上多用来涮火锅或烤制食用,另外这种羊还有个最大的特色,就是羊毛也可以卖钱。“一年剪两回,一只成年小尾寒羊,一年能剪出羊毛10斤左右,市场价最高能卖到每斤30元。”村支部书记余焕营说。

现在,刘大永每年的养殖收益在20万元左右,周边村民看到他养羊成功,也纷纷效仿。在他的带动下,已有好几户村民开始养殖小尾寒羊。

立体种养带来高效益

“这种果实,别看现在就这么高,马上就能挂果了。”在该村的刘庄组,刘义会种植的20多亩黑布林地里,一棵棵发着嫩芽的黑布林书树苗,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

黑布林是李子的一个品种,它是我国从美国引进的一个新型高档水果,黑布林果实的果肉比平常李子的果肉要厚实、颜色艳丽、风味香甜而且还耐储藏和运输,非常的受欢迎。一般在夏末初秋的时候开始上市,每年的市场价格大概在8—12元一斤,一亩地产量能达到4000斤。“我的20亩地,今年尽管不是盛果期,但20万元的收入应该好达到。”刘义会介绍道。

“你往那边看,小河里的一群鹅是去年养成的。”顺着村干部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果林旁的一条河里,一大群雪白的大鹅正在水中嬉戏,“嘎、嘎”声不时传来。

“这是过冬的成鹅了,共有500只,上春来,就放养到果林进行林下养殖。”刘义会说。

林下养鹅有很强的自净能力,一亩地养30只鹅,就可以很好遏制林下的杂草,鹅粪也可以为林木提供营养。商品肉鹅一般不到4个月长到6—7斤就可以上市了,按照每斤10元计算,每只鹅收入可达70元。

“按净利润占毛收入的50%,今年这项收入预计在20000元以上。”刘义会扳着指头兴奋而自信的算着。

西门塔尔牛铺开创业路

在房营村东边的茂叶养牛场,一排排牛舍整整齐齐,一头头肥壮的肉牛、种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

“刘总正在那边忙,我叫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正巧此时场里的一头母牛正在生产,刘茂叶与工作人员忙着为牛接生。

“他是全村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一个典范。名如其人,刘茂叶虽然个子不高,但精神抖擞,讲话干练。”带领我们的村干部介绍。

创办养殖场之前,刘茂叶在外地打工,月收入能够达到四五千元,但他不甘心一辈子给别人打工,时时刻刻想着回家乡干一番事业。

2012年,得知家乡鼓励归乡创业者,刘茂叶便义无反顾地“打道回府”。

“家乡土质好,水源好,气候也好,这么好的资源,发展一定大有前途。”刘茂叶告诉记者,房营村距离市区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向西紧邻湍河,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景优美。

当年,刘茂叶申请到了乡“现代农业”帮扶项目资金50万元,加上个人贷款和自己的打工积蓄,投资200万元创办养牛场。他先后到东北、内蒙古等地考察引进牛种,每年积极向周边村镇回收秸秆、青储饲料,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又丰富了饲料来源。

“养殖场现在存栏600多头,雇了5名工人来帮忙打理。”刘茂叶说,现在主要饲养的从东北引进的西门塔尔牛,技术经验在不断成熟,每年销往广州和本地都要超过600头,资金在不断地盘活。

“常说‘生意做遍,带毛难干’,虽然办养殖场劳心费力,但我不是一个怕困难的人,我有信心为乡亲们和在外打工的人作一个示范,表明在家乡一样能够干一番事业,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刘茂叶信心满满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