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营镇 打出就业扶贫“组合拳”

2020-07-19 09:11:38 作者:王崇顺 通讯员 肖威鹏 来源:
分享到:

每天早上8点,小杨营镇十字村村民潘春香就会准时来到村里的吉仕达服帽带贫车间,缝制棒球帽子。工作到中午11点多,再回家做饭。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我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潘春香高兴地告诉记者。

全市就业扶贫百日攻坚战打响以来,小杨营镇迅速行动,从引进带贫车间、增设公益岗、强化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全力打出“组合拳”,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的务工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带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近年来,小杨营镇充分发掘在劳动人口、特色产业、闲置土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引进一大批带贫车间落地生根,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先天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探索出就近就业的新路径。今年又新引进了路致远服饰厂、隆鑫电子厂等3个带贫车间,共吸纳5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截至目前,小杨营镇有带贫车间16家,涵盖服装、鞋帽、头饰、电子产品及艾草加工多项产业。

为鼓励带贫加工点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该镇把建设带贫加工点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大力支持带贫加工点建设发展,助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出台奖励措施,对带贫加工点每吸纳1名贫困户劳动力并签订一年以上就业合同,奖励企业300元;各村每介绍一名劳动力到车间务工并签订一年以上就业合同,补助该村办公经费100元。此外,镇政府积极协调带贫加工点优先享受产业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和小额信贷政策,扶持车间发展。

合作社带贫成效显著

7月13日,记者在小杨营镇东楼村兴华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基地看到,该村群众张相亭正在黑花生地里锄草。“今年我种了8亩黑花生,行情好的话,能卖20000多块钱。”张相亭说。

兴华合作社共带动周边180余户农民参与特色农作物种植,以“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以产业带动就业,有力地解决了该村实施土地“三权分置”后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没想到当了大半辈子农民,老了能过上半工半农的日子。”东楼村贫困户宋九来说起自己目前的状况,高兴得合不拢嘴,“我现在除了种自己的地外,还到本村兴华农业合作社打零工,工资按天计算,一天能拿50块钱。”

“上班是工人,下班是农民。兴华合作社有效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也为该村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奠定了良好基础。”该镇扶贫办主任肖威鹏说。

在小杨营镇,像兴华合作社这样的带贫合作社就有7家,通过镇政府牵线搭桥,这些合作社与100多名贫困群众签订了劳务协作机制。贫困群众在家务农的同时,还能利用闲暇时间到合作社打零工,增加收入,这种“半工半农”的模式,深受贫困群众欢迎。

公益岗位拓宽增收路

勾慧慧是该镇宋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家中有老人需要照料,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她不能外出务工。

“村里考虑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就主动为她申报了公益性岗位,收入增加了,也方便她照顾家庭。”肖威鹏介绍,截至目前,该镇共设置扶贫公益岗200余人,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在公益岗工作推进中,小杨营镇坚持“扶贫先扶志,开发扶贫公益岗不是送钱送物”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公益岗人员的管理,定期对公益岗人员的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对表现好的公开表彰,确保在保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同时,激发其自身发展动力。

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本领

小杨营镇依托“大走访”活动载体,摸清本乡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培训需求,建立培训供给和需求台账,根据培训意愿开展培训。对于培训需求较多的农业综合类培训,采取上门培训和实地培训的方式,把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对于有务工技能培训需求的,则依托市精准扶贫培训活动进行报名,参加市里集中的培训活动。

“让贫困群众就业是直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手段,下一步,我镇将继续从细从实抓好就业扶贫,引导群众积极转移就业或就近务工,促进群众不断稳定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该镇党委书记丁如意介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