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千年古村的小康路

2021-12-22 14:16:44 作者: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000多年前,《诗经》中就表达了古人对幸福安康的向往。如今,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些曾饱受饥贫的千年古村终于实现这个千年梦想。

娘娘滩村是黄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孤岛,四周环水,出入行船。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曾到此地避难,故得“娘娘滩”之名。

50多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纤夫村。纤夫是个靠弯腰拉船为生的职业,也曾是黄河沿岸贫穷的象征,被诗人吟唱为“拉不直的问号”。如今,步入晚年的最后一代黄河纤夫已告别贫困,在不远的新村过上小康生活。

71岁的李四憨回忆说,1982年,一场凌汛将岛上大多数房屋冲倒,村民不得不在政府帮扶下,搬到岸上重建家园。纤夫村就此告别纤夫生活,但贫困并未随之消失。晚年的李四憨患有关节炎,老伴儿一只眼睛看不见,日子过得十分艰辛,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前,娘娘滩村还有21户贫困户,占全村人口的近三成。如今,得益于中国脱贫政策,这些村民都已摆脱贫困。李四憨和老伴儿享受低保、养老保险、光伏收益、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加起来每年有一万余元。

在山西大同浑源县神溪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生态已成为夯实小康路的强劲动力。

始建于北魏的律吕神祠静静坐落在村边,附近是4700余亩的国家湿地公园,吸引着八方来客。过去4年,当地政府先后投入千万余元,让这个沉寂多年的千年古村重现振兴活力。

特色小吃凉粉成为村民致富的“香饽饽”。38岁的赵玲曾是一个家庭主妇,一家4口全靠丈夫开大车拉煤生活。随着村里观光者增多,3年前她开始在街边卖凉粉,一年卖3个月增收3万元。

“去年全村2000余人,人均纯收入达到10200元。”神溪村党支部书记杨晓园说。

长城脚下的娘子关村因相传唐代平阳公主率娘子军在此镇守而闻名。村庄依山而建,泉水环绕,旅游业比较发达。

2018年,娘子关村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如今,全村500余名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人均年收入约1.8万元。2019年起,村民变股民,年底享有旅游收入分红,目前每人每年分1500元。

娘子关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宝说:“我们会继续做大旅游业,带动更多村民家门口就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12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10版)

三间空瓦房如何“改”出1.6万元收入

“在镇村干部支持下,我租赁了鲁山村的一些闲置房屋,开办了农家乐和酒坊,现在总体销售形势不错。”正在农家乐里忙活的卢炳战说,他聘请了当地约10名村民,每月人均工资4000元左右。

卢炳战是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涧溪镇鲁山村卢家酒坊负责人。获悉村里有闲置房屋的消息,他考察后决定租赁,投入近200万元改造。去年10月以来,农家乐和酒坊相继开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他准备扩大经营规模。

如今,像卢炳战一样受益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人还有很多。明光市地处皖东,辖17个乡镇街道、152个村(社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65万,面积2335平方公里。明光市农经总站站长王厚平说,自去年10月以来,该市稳妥推进“宅改”,坚持试点先行、全域并进,摸底数、做规划、建制度、破难题、确实权、颁铁证、促利用,努力盘活闲置资源、保障农民权益。

记者了解到,明光市提出六项“宅改”试点内容,分别是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和健全宅基地审批监管机制。

“我们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盘活闲置农房430间、宅基地622.5亩。”王厚平说,截至目前,发展乡村产业项目10个,涉及的村集体及农户年增收245万元。

与此同时,明光市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成立132个村级和1515个组级村民“宅改”理事会,选聘1264名“综治户长”担任宅基地协管员,实现建前选址、建时放线、建中巡查、建成验收“四到场”,从源头制止“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批东建西”等行为。

“今年7月,我家领到了这个‘红本本’,用途、面积等写得清清楚楚,相当于让房屋、土地都有了‘身份证’。”张八岭镇张八岭村村民刘传霞指着手中的不动产权证书说,“有了这个‘红本本’,不用担心因权属不清再发生纠纷了。”

确权颁证保权益,激活权能兴乡村。张八岭镇党委副书记陈福绪表示,截至目前,该镇已打证颁证5398本,颁证率91%。“明晰宅基地产权有利于对分散的土地进行规整、治理,实现土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利用,推动乡村振兴。”

在着力激活“沉睡资源”方面,明光市还支持人口少、占地大、设施差的村庄群众自愿腾退,采取整体搬迁、统规代建方式集中安置、统一配套,腾退集体建设用地811.2亩。

一些地方把“零碎资源”改造利用起来。“我们积极探索‘以改促融合,融合促改革’模式,努力盘活利用清理出的村庄间隙地。”在一块间隙地边,涧溪镇镇长崔艳说,通过打造“爱心农场”种植蔬菜和艾草1123亩,年收入147万元。

“‘宅改’试点给咱带来了实惠,我把家里的三间空瓦房租出去了,领到了1.6万多元租金。”涧溪镇鲁山村村民胡元友说,“这几年,村里的产业慢慢做起来了,环境变好了,家门口修通了水泥路,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12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10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