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人民医院,提起神经内一科主任柴东河,医患众口一词:“他可真是位好医生!”在同事的眼中,柴东河是个“拼命三郎”。所有人都被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勤奋、认真劲儿所折服。
柴东河,1992年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市人民医院,临床行医26年来,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职责,爱岗敬业、医德高尚,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获得“五星级共产党员”“邓州市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忠于职守,脚踏实地干工作 “柴主任是我们的榜样!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接到电话,他都会尽快赶到医院,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保障绿色通道的顺畅,直到患者转危为安。”该科室医生杜鹃告诉记者。
作为临床医生,柴东河每天都要接诊很多病人。对待病人他一视同仁,把病人当亲人,把他们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每每遇到危重病人的抢救,他都会随叫随到,及时赶到病人身边,拟定抢救方案,让无数名心血管病人远离病痛。
作为科室主任,在医疗任务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柴东河坚持每天深入病房,不断摸索和积累临床经验外,他还很珍惜业余时间,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他坚持每周带领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和业务学习,提高了科室人员和自身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水平。目前,该科室开展的脑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每年溶栓病例约20例,成功率70%,无死亡病例,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7年6月,为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的号召,柴东河和科室的同事、市残联的工作人员一起冒酷暑下乡为贫困户残疾人免费进行残疾鉴定。柴东河自驾汽车,连续4天穿梭于7个乡镇。为了缩短残疾人的等待时间,在鉴定现场,他先对每个人鉴定结果做好标记,晚上回家加班完善表格填写,每天写到深夜。最后圆满完成了医院和市残联交给的扶贫鉴定任务,总计鉴定残疾人720人,行程将近300公里。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作为一名医生,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都是不可或缺的。柴东河对患者家属的感谢,他只报以欣慰的微笑;对家属的红包,他一概婉言谢绝。
2017年9月,一位身患重病的患者经过他的诊治后,病情有了好转,患者家属十分感动,悄悄给他送了500元红包表示感激。为避免家属不接受退回的红包而产生尴尬,柴东河悄悄将这500元交到了患者的住院账号上。
“作为一名党员,廉洁自律要牢记心间。”面对记者,柴东河的话语非常坚定。
医务工作者的言行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时一句鼓励、安慰的言语会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一句伤心、失望的言语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柴东河在积极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还注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积极与他们沟通。无论多忙,他都会花一些时间到病床前倾听病人的病情汇报,然后耐心解释,分析病情,使其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诊疗方法,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更快地康复。
“我每年看的病人有3500余人次,很多患者我都记不住了,但是他们都记得我,现在走在大街上,还经常被病愈的患者拉住,说长道短,像亲人一样。”柴东河微笑着说道。
近年来,柴东河及时总结临床经验,撰写本专业论文5篇,分别刊登在医学杂志上。每年,他都会到乡镇卫生院讲授专题课5—6次,普及脑卒中、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知识,并多次参加单位组织的下乡义诊活动,以自己的医术和医德给农村患者带来福音。
26年来,柴东河全身心投入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在事业面前,他敢于负责,求真务实;在荣誉面前,他不骄不躁,奋力前行;在金钱面前,他两袖清风,廉洁自律;在患者面前,他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柴东河,一个普通的医者,在从医这条职业道路上,他对患者的大爱与用心,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