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丰碑
——全国“五个一”获奖作品《玉米人》简介
粮食是国家的命脉,是民族繁荣强盛的根基,13亿人口的基本国情使中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背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程相文全身心投入到玉米育种事业,50多年奔波劳作在中原大地和天涯海角,培育出40多个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 9200 多万亩,经济效益近73亿元,荣获我国科技战线最高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把一个县农科所发展成为科研与市场结合的农业科学院。期间,他不仅历经风吹日晒、严寒酷暑,还遭受父亲、母亲和妻子去世的沉重打击,所有这些,都没有阻止他追求“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梦想,他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些辉煌背后的感人故事,打动了作为新闻记者的作家,《玉米人》作者刘先琴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现任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曾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创作奖、河南省青年创作人才奖,40万字的散文与报告文学集《今生有缘》获首届杜甫文学奖。
与其他人物不同,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所从事的事业既来不得半点虚假,又为普通读者所陌生。为了让所有这些融入丰富多彩、给人不尽想象的文学世界,把这个极其重大的题材奉献给读者,从程相文离开校门就投入其中的河南鹤壁农科所,到他寻觅良种到达的松辽大地,从育种人才聚集的河南农业大学到国家科研院所,刘先琴沿着科学家度过42个春节的天涯海角,重复他的脚印,一步步还原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寻找他生命中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同样,也力求弄懂他为之抛弃一切的深奥的种子世界,将那些自然科学过程和专业术语体现在文学的字里行间……
最终,作者通过十个章节23万字的结构,把一位痴迷玉米育种研究科学家醉心于植物生命同时,与人物世界发生的和谐、矛盾、爱情、亲情故事生动再现,让程相文不图名利、不计得失,从事玉米育种50年的内在动力和高尚情怀,中国知识分子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贞不渝的热爱得到文学的表述。同时,重大科研项目的专业难度,也通过这些故事,通俗明白的走进读者视野。
该书由中原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后,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代表河南省委在首发式上说,《玉米人》是省委宣传部“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2013年度重点项目。作为科技界的优秀代表,程相文不仅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诠释了科学家的高尚情怀,而且是对全国再次兴起的学习焦裕禄精神的真实呼应。因此,《玉米人》一书的出版,对省委省政府着力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弘扬焦裕禄精神有重要意义;对教育广大青年和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坚守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宣传中原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科技、教育、农业系统的干部群众,要结合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都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更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品格,从中汲取力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
曾经担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总编辑的朱夏炎副部长在对本书做出评价时认为,作为资深记者,刘先琴同志在多年为河南新闻宣传做出贡献同时,还在文学园地笔耕不辍,使程相文这个成长在中原大地的顶级科学家,不仅从《光明日报》走向全国,还从文学作品里走进读者心灵,这是党报记者职业担当的表现,是光明日报记者队伍建设的良好见证。
该书发行不久,《人民日报》、《文艺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都刊发了通讯、消息,包括新浪、搜狐在内的30多家网站刊登了有关消息。
中国作家协会为此与光明日报联合召开《玉米人》作品研讨会,国内一流文学评论家从文学价值和写作特色角度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梁鸿鹰在发言中说,报告文学在当代生活中有着多重使命,比如在于昭告,在于提醒,在于呼吁等等。从这些意义上讲,报告文学新作《玉米人》,还原玉米育种科学家程相文的奋斗历程,细致书写他的命运遭际,揭示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非凡业绩,昭告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提醒民以食为天的极端重要,呼吁全力关注粮食安全,给人以多方面教益。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认为,欲望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欲望时常可以左右人的精神和行为,使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能力和作为来。“我要用我的努力让农民吃饱饭”,这样产自眼前和心底的欲望左右程相文的人生和事业方向进程。自此,他创造的仅“浚单20”就增产玉米260亿斤的奇迹,是一个科学的育种传奇。这个奖创造了中国县级科研单位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先例,也是以国家奖励的高标形式对程相文50年不畏艰险,大量生命和劳动投入,坚持科学实践玉米育种活动的赞赏与肯定,是一种丰硕的成果对程相文当年欲望的满足。程相文的生命几乎就在同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在共生共长,为了生长,不避所有的干扰,只为了新生命的成长。这种顽强的欲望和力量表现,超越很多的世俗功利诱惑,具有非常纯粹高尚的普世悲悯和宏阔的情怀。站在人生精神情感和行动高端的人自然会是少数,但正是这少数的人成为了人类的精神高峰,刘先琴用自己的报告文学,为人们走近这样的高峰描画出了生动形象的道路。刘先琴在面对这样的报告对象时,也全然不像很多激情澎湃的推广,而是以散文的细小、细腻接触和切近来感受理解对象,以女性的细腻观察体会和动情描绘的作品,在不肆彰显的质朴传递中,有一种内在的催促动人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认为,时下众多文人“追星、捧星”潮中,河南出版部门选择了对我们社会有着真正贡献的科学家体裁,而且是农业科学家,并且使用了《玉米人》这样一个朴素而直观的题目。这不禁令人想到了那些跟土地一样广阔无垠却又无声无息的伟大的事物:它们不会自我炫耀,只是默默呈现,它们从不引人瞩目,但深深嵌入人类的命运。
中国文学研究所何向阳所长更是直接将此书与《哥德巴赫猜想》开启新时期报告文学写知识分子的先河相提并论,认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由来与我们文学家的书写关联密切。写程相文,虽与三十多年前徐迟写陈景润历史背景发生了变化,两位知识分子对象的专业领域也各不相同,但从精神气质上,又是一致的。事实上,从陈景润到程相文之间的文学书写也是坚实和丰厚的,导弹、航天、地质、水稻等各领域知识分子的文学表现,几乎涵盖了天上地下,无论是寥如宏阔的宇宙还是微如细芥的种子,伴随着它们的文学书写与知识探索一样也是无穷的,这可能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特点之一。无疑,刘先琴作为一位敏感的报告文学作家,续接起了这一文脉。写知识分子是有难度的。文学写人的成长成就并不难,难的是写出支撑一个人成长成就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写出人的境界,写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一个”的灵魂的温度。此书做到了这一点。
河南省农业厅有关领导看到此书后,评价其资料详实,内容丰富,人物丰满,顷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是作者对河南农业科技工作者挚爱情怀的表露。宣传赞扬程相文的事迹,进一步激发全省农业干群和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以程相文同志为榜样,定位履责,格尽职守,敬业奉献,已经发出通知要求本行业干部职工认真阅读学习,河南省教育厅也向全省大专院校和科研中心发出通知,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和高校科研人员阅读此书,以程相文为榜样,奋发有为,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