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园迎曙光——我市大力推进“两类学校”建设工作

2021-01-22 13:52:13 作者:高 爽 教体局 王延丽 孙光旭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看到这座明亮、崭新的教学楼,心里特别激动和兴奋。”近日,在刘集镇余家村新庄李小学举办的学校建设项目落成典礼上,回乡乡贤、河南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新高兴地说道。

新庄李小学始建于1933年,除7间平房外,该校全部为屋架房。2019年,我市将其纳入“农村校舍安全保障机制中央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投入156万元新建教学楼和厕所,铺设透水地坪,此举改变了学校的破旧面貌。

近年来,为优化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振兴乡村教育,我市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随着新庄李小学新校舍的投入使用,刘集镇乃至全市学校结束了存在屋架房的历史,全部达到了省定二十条办学标准。”市教体局局长冯明雨说。

强化农村小规模和寄宿制“两类学校”建设,是全市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4年5月,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市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按照中心小学、完全小学、教学点三类标准,对全市小学进行了规划,共确定中心小学153所,完全小学110所,教学点317所。2017年,又出台了《邓州市关于全面深化学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以中心小学为龙头,全面实施学区制,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的各类学校发展思路,为“两类”学校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为了推进学校建设,2014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3.3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了城区22所学校,共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用地面积410亩,新增学位2.4万个。向上争取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小规模学校改造及校舍维修项目1163个,用于强化农村学校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59亿元,新建、改扩建、维修校舍66万平方米。其中共改造小规模学校107所、改扩建寄宿制学校42所,全面改善了“两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加强素质教育 促进内涵发展

在参加完新庄李小学建设项目落成典礼后,刘集镇在外乡贤又一同到镇中心小学,参观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我们明确要求镇中心小学严格按照市教体局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扎实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织好留守儿童的校园养护网络。”刘集中心校校长姚瑞鹏说。

刘集镇的素质教育在我市不是个例,我市多所学校在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细化管理上狠下功夫,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校园精品文化,一校一特色。

走进林扒镇,该镇一初中的“雷锋文化校园”、林扒小学的书画艺术展室、沟王营小学的党建文化、土门小学的“渠首精神文化、张仙营小学的“忧乐精神”文化,无不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据了解,林扒镇的各所学校都充分挖掘本镇民俗文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每周安排相应课时组织学生上第二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冯明雨介绍道,我市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对全市学校,特别是153所中心小学、48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寄宿制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素质教育落实标准和模式,在各校分别开设体音美和民俗特色等50余种课程。投入资金3.3亿元用于采购中小学图书、仪器、计算机以及体、音、美、劳等器材,在各校设立了图书室或阅览室等“七室”或“十一室”,为各校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挖掘乡贤资源 推进教育均衡

“感谢李新副院长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倾情付出。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邓州在外的乡贤进一步关注和帮助家乡教育事业,为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添砖加瓦,加油助力。”在新庄李小学落成竣工典礼上,副市长刘红梅深情地说。

近年来,每年春节前我市都要专门发放致邓州籍在外乡贤的一封信,邀请在外乡贤利用春节等节假日关注关心家乡建设。

在彭桥镇,该镇在外成功人士自发捐款捐物成立了“彭桥教育基金会”,用于表彰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每年考取国家一类大学的贫困大学生等。该镇里还号召“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曾伟等大批社会贤达人士关注教育、关心教育。社会上各界人士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为全镇中小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建设好‘两类学校’,必须要有一个更加优化的教育环境,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学校,大家共同发力,提升办学水平,改善学校条件,办好每一所学校。”刘红梅说。

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是众多乡贤关注的重点,借助乡贤等力量,我市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协会”,有16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设立了教育助学基金或奖助基金,涉及资金3000余万元。

“‘两类学校’是区域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市要继续不断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补齐短板,全面提高其水平,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力促教育公平。”刘红梅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