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记者 辛 庚 通讯员 夏 乐)隆冬时节的市产业集聚区,依然是机器轰鸣,热火朝天。近日,记者走进市产业孵化园,一排排新建的标准化厂房整齐划一,宽阔的道路交错分布,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了现代化工业园区进行曲。这是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转型发展,助推工业提速增效、做大做强的真实写照。
2017年,我市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举措,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紧紧围绕园区强大、产业强盛、企业强劲“三强”发展目标,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据初步统计,2017年度,预计我市1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40亿元,较同期增长1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亿元,较同期增长9.5%,居省直管县第五位;实现工业全口径入库税收2.6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工业用电量8.5亿度,同比增长20%;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较同期增长35%,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抢抓机遇 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积极引导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寻求合作伙伴,走外延嫁接型升级之路;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供给质量,走内涵提质型升级之路。
“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凯达新能源专用汽车、骏丰家具建材、农神机械、沃尔福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已建成投产;华耀挂车二期、久友面粉、圣新源纺织品二期、天昌烟草、星光产业园、雪阳坯衫城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2017年共计14个项目列入省产业升级重点项目,其中永泰棉纺、星光机械、圣新源针织、天衡制药共4个项目获得奖励资金907万元,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推动一批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市工信委主任张才芳说。
据了解,2017年,沃尔福与无锡钱佰特动力公司、黄志牧业与北京顺鑫集团、龙达工程与上海同济大学等实现成功合作。全市2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
自主创新 积极培育名优品牌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谈起自主创新,雪阳集团董事长刘红中一语中的。作为邓州纺织服装领军企业,正是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培育品牌,企业才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遍布全国各大重点城市的“雪阳棉屋”,色彩靓丽,引导潮流的“雪阳彩棉”就是来自邓州。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彩棉纱生产厂家,其产量达全国总产量的1/3;国内著名的彩棉内衣生产厂家,绝大多数都使用过“雪阳”牌彩棉纱。如今,雪阳的棉纺生产每天至少有120吨的棉花吞吐量。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全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聘任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知名教授为科技顾问,聘任中汽中心、南阳理工学院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新建院士工作站、高校实习基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棉花期货成功在郑商所挂牌交易;依托国智恒的北斗技术优势,建设线上交易平台,实现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新企业发展高端产品,引进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企业,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张才芳说:“我们积极引导企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四新’技术,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工程,全年共推广“四新”技术35项,开发新产品25个,申报省级著名商标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工程技术中心1家,成功培育国家和省级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9家,河南省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家。”
优化服务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工、产融、产销四项对接活动,解决企业资金、用工、市场、技术等问题,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据统计,2017年,我市共有9家企业与6所院校实现了对接合作;组织39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86个工种5388个岗位,并达成3176份意向性用工协议;各金融机构为我市81家工业企业累计贷款26.41亿元,担保公司为73家工业企业担保贷款27.4亿元,27家企业争取到过桥资金35笔共计1.2亿元;12家本地上下游企业签订了共计6420.5万元的购销合同。
同时,开展政策落实进企业活动,引导企业用足用活政策,降本增效。“去年,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企业减负专项治理与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活动,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纺织行业仅增值税率的调整一项,企业年税费降低15%以上,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市工信委副主任王爱云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市政府还列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发展,2017年市财政拿出962万元对全市26家企业进行了奖励补贴,鼓励企业争先创优,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