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力同心,埋头苦干;风雨无阻,昂首向前。隆冬时节,行走在穰原大地,只见扶贫产业遍地开花,民生工程如火如荼,保障政策落实有力,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年度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
2019年,我市共实现25个贫困村退出,19140人脱贫;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100%;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9.9元,同比增长9.6%;运用“四议两公开”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做法、实施“四个步骤”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和“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的做法,被省扶贫办肯定和推广……
“四议两公开”
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作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源地,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拓展、延伸、创新,将其贯穿于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全过程,保障了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
“这事公正公开,真正做到了老不欺、少不骗,群众服气。”构林镇高洼村村民高秀金说。
构林镇高洼村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村党支部坚持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所有写申请书的农户全部集中在村部,逐组逐户按照标准进行算账;包组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和村民代表,详细介绍每户的情况,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
“从前,村支两委换届前后,很多群众反映村班子财务和拉票问题,再加上贫困户退出是农民非常敏感的话题,信访量一直很大。自从把‘四议两公开’运用到脱贫工作中后,村里的信访量持续下降。”构林镇纪委书记、高洼村分包干部王乾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群众的法制意识比较强,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也是对村干部的一种保护。”
近年来,我市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把功夫下在“两公示一公告”各个环节,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群众认可。不仅有力地调动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发挥了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强大合力。
“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自觉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同时从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找方法,有效推动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发展、贫困户转移就业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2019年以来,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共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3000余次,切实保障了交通、电力、水利、医疗、教育、住房等政策落实。
“三权分置”
趟出脱贫攻坚新路子
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创新推动,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突破,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收入,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扶贫政策落地生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每亩地600元的收入,为所有农户带来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同时我镇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入股分红、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途径把贫困户与企业联系起来,有效带动了贫困户稳定增收。”孟楼镇党委书记李爽告诉记者。
“‘三权分置’给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现在不用种地,但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感谢党的好政策。”孟楼镇耿营村村民周小康说。
据悉,孟楼镇共流转土地6.2万亩,发放流转资金3400余万元,解决了农村长期积累的土地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村集体组织“虚置”等难题,123户贫困户382人通过土地流转等途径获得收益,实现脱贫。
“市场运营”
让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
在陶营镇刘庄村,一条整洁的村道穿村而过,小溪绕着村庄,水流潺潺,道路两侧的农户家门口干净整洁,一幅美丽乡村的景象展现眼前。
“这两年,我参加公益岗自己有了收入,村里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村里到处是垃圾,家家门口是柴堆,刮风天,纸屑、塑料袋、灰尘满天飞,下雨天,粪便污水到处流。现在村里跟城里一样干净。”刘庄村贫困户刘三根提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近年来,我市坚持“开发公益性岗位,转移就业脱贫”的工作思路,通过输出转移就业、企业吸纳就业方式,探索出了就业扶贫的模式。借鉴城市环卫管理理念,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多方联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变市、乡、村三级治理主体为项目公司一个主体,将全市26个乡镇(街道)所有区域垃圾的清扫、收集、清运、转运等业务全部移交公司运营,实行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同时,在环卫保洁人员使用过程中,优先聘用有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已安置72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800元,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如今,走进邓州,处处能够感受到干净整洁、靓丽有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过去那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没有了。一幅“宜居新环境、美丽新乡村”的和谐画卷正慢慢呈现在大家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