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出世 关山为开
1974年8月16日,渠首闸和引丹灌溉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喜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六万民工和群众云集三山脚下,登上渠首大坝,看着滔滔的丹江水,感慨万千——世世代代的共同愿望,艰苦紧张的日夜奋战,稻菽翻滚的美好远景,一齐涌上心头。无数民工和群众为这一时刻的到来,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1966年7月组织豫鄂两省查勘引丹渠首和引水线路开始,到1974年8月16日,渠首闸和引丹灌溉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数万邓县人艰苦卓绝奋战陶岔,按引水500—1000个流量(相应不同的丹江水位)建成了由4.4公里引水渠和陶岔闸、引丹总干渠等水利工程组成的引水工程,为“南水北调”铺下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
勇于担当 无私奉献
6年的渠首会战中,邓县人民以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创造了引丹陶岔工程的光辉业绩,体现了邓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乐于奉献的顽强斗志,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
工地上的数百名干部,大多是“文革”中靠边站的,但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不计个人恩怨,一心扑在工地上,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时时以“革命传统、长征精神”自律,表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操和以苦为荣、吃苦在前的高尚风范。当时的党政领导张天一、翟荣耀为争取工程上马而冲锋在前,敢于和善于决策;郭如泉以他对党的事业忠诚,“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工程艰难起步的第一年起到了凝聚人心夺取胜利的带头作用。
开挖闸基的一天,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情况危急。正在离渠岸几十米基坑中作业的构林营长黄文定,首先想到的是岸上民工的安全,他一边呼喊大家快爬下避雷,一边跑往岸口,快速组织抢救被雷电击中的13名民工,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艰苦创业 不怕牺牲
数万民工坚持6年,后方的父老兄弟,是前线的坚强后盾,付出了巨大代价。民工基本上每年轮换一次,灌区建设的土方任务,主要是靠每年冬季组织群众会战,顶风雪,冒严寒,用镢头和拉车完成的。刘集楸树李民工连被称为“特别能战斗”的连队,总是主动承担艰巨的任务。一次为修炸药库,他们连夜摸黑走80多里到湖北纪洪岗南部深山,40个人用20把架子车,硬是饿了两天一夜拉回了建房用的黄背草。由于对路程估计不足,只带了一顿干粮,带队的有指挥部年过半百、教师出身的赵义山,有转业军人、楸树李村干部李太平。
夜归途中山路崎岖险峻,上下陡坡的时候,大家都停下来,先一个人拉车,三个人推车,把一辆车拉上坡顶;再一个人掌把,三个人坐车压稳车拉下坡底,拉过一辆车,再拉另一辆。半夜山上冷,赵义山说拿两把草大家烤烤火吧,李太平说这草来之不易,烧不得。沿途湖北干群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主动给他们烧水喝,还准备饭菜,进退两难中,工地的干部带着干粮找到了他们,男子汉们都激动得落下了热泪,情不自禁地高呼口号“万岁”“万岁”“万万岁”。6年的建设中,邓县有141人为引丹工程献出了宝贵生命,有2000多人致伤致残。
壮举写青史 功业惠千秋
陶岔工地火热的战斗生活,改造了自然,锻炼了民工,创造了工程的奇迹,也创造了“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的引丹精神。
邓州人民不会忘记,当年的陶岔工地,红旗猎猎、人头攒动、呐喊阵阵、炮声隆隆的雄伟场面。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弟弟牺牲哥哥上,祖孙三代齐上阵的动人故事,真可以车载斗量。
邓州人民不会忘记,当年的陶岔工地,数万邓州民工自己开荒种地挣口粮,挤草棚。广大干部和民工每天劳动12个小时,每半月休息一天,成了“不穿军装的军人,不是工人的工人”。
邓州人民不会忘记,渠首会战中邓州常年出动4万多民工;投工投料投资1.3亿多元。建成的引渠、渠首闸、引丹总干渠以及下洼枢纽,包括灌区在内共使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5万立方米,完成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若筑成1米高1米宽的墙,可绕地球一周半。
南水北调,输水京津。百万邓州人民为实现这一梦想,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舍家为国的情怀、克难奉献的精神、团结拼搏的斗志,在引丹渠首工程建设中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谱写了感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恢弘篇章,开创了彪炳千秋、造福万代的卓越功绩。邓州人民的英雄壮举和创造的辉煌成就和伟大的牺牲奉献精神,已经融入北上京津的涛涛碧波中,印刻在了渠首两岸的青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