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整齐的迎婚车队,粘贴着鲜花、飘着彩气球,很是热闹地停在韦志红家门口。看着宽敞村道上嬉戏打闹的孩子,迎送着前来贺喜的左邻右舍,韦志红心里甜酸交织:甜是自己在这里生活了10年,与邻村结了亲家;酸,就不用说了,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出嫁了,要离开生养她20多年的家了。
张楼乡黄庄社区是个移民新村,韦志红的家庭是社区里430户中的一户,自己也是全社区2200人中的一员。从2011年入住社区,10年的时间,韦志红目睹着社区的发展变化,从内心来说,他对淅川的老家香花,有着一种眷恋。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穷窝,可丹江水要北送京津,库区需要搬迁,舍小家为大家,这点觉悟他还是有的。
让韦志红惊讶和感动的是,当他们来到新家时,一排排整齐的房舍,宽敞的村道,绿化带映绿叠翠,砖混钢筋结构的楼房一栋连着一栋,一望无际的田野,这与家乡起伏的丘陵地貌有着天壤之别。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随后的日子里,当他得知当地五个村无私地为移民社区挪出2486亩耕地的时候,韦志红打内心对当地人有了一种敬意。
实际上,在之后的日子,社区里的移民,都知道了当地政府和村民为了他们能够“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辛。
移民的付出是无私的,是大爱;而接纳他们的邓州人民是温暖的,180多万邓州人,深知移民要永久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那种割舍痛彻心扉。为此,被誉为“移民书记”、现任邓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赵显三说:“我自豪这一生干过两件事情,一个是南水北调,一个是移民。这两件事有血、有泪、有感动。要想让移民尽早融入当地社会,必须要把移民当亲人,关注其感受,倾听其呼声,解决其困难。”
从淅川到邓州,住进新家,韦志红感受最深的,是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大变化。离市区近了,交通方便多了,整个村子年轻人去外地务工多了,而年龄稍长的中老年人们,在侍弄一家几亩地,照看好老人和小孩之外,能够腾出时间到市区打打小工,补贴家用。像韦志红这样有经商头脑的村民,随着视野的开阔和从商经历的历练,开始了务农者向土地要效益的大胆尝试。
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和当地人几年的接触,韦志红发现,也许是当地自给自足的生活,已经世世代代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生产习惯,村民对传统农业很是依赖,虽然投工大,收入低,可大家依旧乐此不疲。问及原因,几乎是通病,不敢冒险。即使个别村民有想法,宁肯把不多的积蓄花在建房上,也不愿意投资有风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仔细看看,每一家的房舍都看似不错,可很多家庭连几件像样的家电都没有,家里虽然缺钱,但打肿脸充胖子的不少。
宁可心宽,不让房阔。韦志红感觉自己应该带头给大家引引路,改变一下这种既保守又出工不见效的农村劳作方式。
于是,韦志红利用自己多年在老家农闲时倒腾辣椒攒下的积蓄,购置了多种大型农机,以每亩800元的租赁价格,租下了120亩耕地,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为了稳扎稳打,韦志红有计划地种植了3亩甜瓜、3亩西瓜,其余全部种植了花生。
让韦志红想不到的是,第一年,6亩瓜田就收回了他全部的投资,114亩的花生,让他稳赚了15万元。
看到效益,很多人就要效仿。这也许就是当下很多农民朋友的盲目所致。如果你要是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跟风是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农民种植的一个大问题。今年花生好,我就种植花生;明年土豆贵,我就种植土豆。这种盲目的跟风,不仅导致了种植面积的无序扩大,而且也形成产品无计划积累,结果就使价格低迷,费时费力无效益。
对跟风种植,韦志红有话要说:“农民种植农作物和工人做工道理一样,需要技术。以我种植甜瓜为例,栽培适宜期为8—10月,最迟不得超过11月15日,春播可选择在2—3月,但以确保清明、谷雨节令收获为好;生长发育的土壤是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肥沃而通气的或砂质土壤。不仅要会管理,而且要会施肥,在生长期间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钾肥有明显改善品质的作用,要控制氮肥,氮肥施用过量不但会使甜度降低,还会使亚硝酸盐积累过多,控氮、施磷、增钾是关键,要做到氮、磷、钾配合施用。再如种植花生,都说花生种植不需要技术,这就错了。第一,花生种子要年年换;第二,要舍得下种,一亩地35斤不多;第三,要施好肥,大厂的肥料贵也要用,小厂的送上门再便宜也要拒绝,为什么?大厂肥料不假;第四,把握好收获时节最关键。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花生如果收早了,花生壳就会发黑,一亩地减产100斤是常事。但如果收晚了,遇到下雨,成熟的花生就会在田地里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