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和文化匮乏的年代,在青涩的儿时记忆里,连环画是人的精神食粮和符号。那时我们会以自己拥有几本连环画而狂妄和幸福,每每拿出来炫耀一番。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小人书,我们这里爱叫它“画书”,把读连环画叫作看画书。它用多幅图画配以文字说明,生动有趣地表现一个故事,颇有吸引力。
连环画起源于何朝何代勿需考究,但何时在我们那代人心中荡起涟漪,如获囊中之宝,似乎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文化,寓教于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许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重要读本,在七八十年代广泛受到热捧。
记忆的童年,每次课后或课间操,总有一群小学生托着小脑袋,挤在墙角翻看,像无声黑白电影胶片样一幕又一幕,从画面内容到下边文字都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孩子们既便当时文意理解不透,囫囵吞枣,也要耐住性看完,有时还装作啥都懂的样子给没看过的人们讲述。比如历史方面的《三战吕布》《秦琼卖马》等,虽读不懂沧桑和厚重,也会自以为是地在同学面前大讲特论。那时我们最喜欢看的大多是描写战斗场景的,譬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鸡毛信》《地雷战》等,当然也有人喜欢看神话,特别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在当时就很火爆,令那些调皮捣蛋鬼们学着孙悟空的样子,手打眼罩,踏着青云步,拿个木棒,发出“大胆妖怪哪里去,吃俺老孙一棒”的台词,引得大家都哄堂大笑。
文化永远是一个时代的归真与皈依,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浓缩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我们这群小字辈,就是那个特殊时代下喜爱猎取的少年。那时我为争夺连环画看,还差点跟同桌发生撕打,竟闹腾出半月不搭腔的窘迫。那天我看见同桌正低头在桌底看连环画,忙凑过去问,他说是反特故事叫《永不消逝的电波》,我感到好奇什么叫反特,便顺手一拉,也不知咋搞的,把剧情正紧张的那页,李侠发假电报诱惑内奸上钩的画面给扯掉了,同桌恼羞成怒地哭泣起来,他说连环画是从四年级一个同学那借来的,我感觉很不好意思连忙赔礼。后来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用浆糊把破页粘好,可遗憾的是压住了部分画面和文字,成为永远的“疤痕”。风波得以平息,自此我不再和别人争看连环画了,但有一天我要挟起妈妈来,非让她给买一本,于是妈妈就在买红薯干回来的路上,去书店花五毛钱买了两本,都是我爱看的,一本叫《小英雄雨来》,另一本叫《闪闪的红星》。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大量普及推广,连环画作为一种回忆与浪漫,早退出我们生活的视野与圈子。但那份执着与天真尚在,那些墨香和画面感还在青涩记忆里翻页,让我们与欢乐的童年交臂,与心中的英雄对话,与美德故事一道修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