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湖堰人
湖堰村因孟子第56代孟兴公的后裔子孙流居于此,本地曾建有泰山庙、登觉寺以及尼姑庵,使得儒、道文化氛围浓厚,加之忠勇爱国思想的熏染,湖堰村书风盛、学风浓,一批批拥有家国情怀的爱国人士层出不穷。
湖堰有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被称之为“神童”,人称“六一秀才”,他十四五岁参加童试中秀才,是赫赫有名的前清革命党人孟广铨(字午阁)。孟午阁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入家塾接受启蒙教育,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癸卯科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得授候补六品中书京官,不久升任江西九江府知事。此间,在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志士接触中,逐步认识到自己改良主义思想的不合时宜,就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任江西都督李烈钧的秘书长。1931年秋因拒绝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党员登记回到邓县,被内乡别廷芳重用。
1935年三、四月间,红军途经内乡去延安,别廷芳说啥也不同意,后经孟午阁多方努力斡旋,红军才得以通过。
孟绅岑先生出生于书香人家,人称文教巨匠。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考入开封省立政法大学预科,后转经济科。民国三年(1914年)毕业后回邓,任民国邓县高等小学堂首任校长;民国十八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导主任,民国二十六年调任县立女子初级中学训育主任。他一生与教育结缘,治学慎谨,桃李满天下,名闻邓县教育界。
邓县解放后,孟绅岑视共产党人如亲人。据说,当时中共豫西南工委领导孙鼎以及到桐柏三分区参军的林书运进城后,均与孟绅岑先生晤面,孟绅岑先生还勉励他们努力革命,多为人民办好事,也表示自己愿继续现身教育事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孟绅岑先生深知“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义无反顾地动员支持儿孙辈上前线。1938年其次子孟昭谟在台儿庄战役中为国捐躯,1944年又将两个孙子孟宪斌、孟宪文送去参加印缅远征军,一腔家国情,一家英雄汉,令人钦佩。
另外,孟昭莲、李克林、孟昭康、李合金、孟宪武、孟宪樟等,这些名字都曾经是湖堰村人的骄傲。
钢叉铁螭与“好家门上”
湖堰村数十座古建筑曾一度远近闻名,大都是几进几出的独立院落,各个建筑的屋脊上一律装饰钢叉铁螭,不仅为了避雷用,更是身份的象征,门前的道路也被村人称为“好家门上”,他们毫不意外都有自己的名号,像太和堂、二雅堂、三多祥、四匹堂、悟本堂等,再后来成为商号和票号。
这些老房子经过岁月洗礼,刻录着村庄风云变幻的过往沧桑。如今,老房子很难再看到当年的模样,墙体裂痕已爬上雕花的门窗,门窗已不再鲜亮,明堂也已织上了蛛网,老屋门前没有了奢华热闹,没有了车水马龙,倒显得简朴而宁静,古老而柔美,似在默默地告诉人们一些什么。
在湖堰,人们还广为传颂着抗日战争时期,武秀才驯马的故事。
武秀才名叫孟广义,生于1871年,是清末武生,时称武秀才,练得一身好功夫。1942年冬天,国民军三十军三十师师长张华堂带兵驻扎湖堰,从日本人处俘获了一匹洋马,个头高大,毛色油光发亮,不管咋驯,张华堂也驾驭不了。
有人就提议让武秀才驯一驯,已71岁的武秀才,抬眼看了看马,只说了一句:“我回家换换衣服。”
一会儿,他换了一身紧身短服折转回来,先是左手猛插马兜肚,回腕一紧马鞍绳,东洋马顿时紧张惊惧,武秀才一跃飞跨而上,烈马猛然高抬前腿,将身子几乎直立起来,武秀才一只手紧抓马鞍,另一只握缰绳的手攥成拳头,雨点般猛击马头,大喝一声“嘚嘚——驾——”,烈马驮着武秀才撒野飞奔而去。
只见武秀才双腿紧夹马身,任洋马腾空跳跃、左右摆身,纵马行至街南深大路时,恰遇一棵歪脖大树,武秀才双手扯住树枝,腿下夹住大洋马,只一用力连人带马托离地面,再猛一拉马缰绳,往下一蹲身,洋马“扑通”一声趴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再也没了桀骜不驯。
张师长连忙上前,武秀才只轻轻说了一句:“好了,今后你可以随便骑了。”
传统的湖堰庙会
多年来,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处在运粮河畔的湖堰庙会,是周边百里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和踏青的好去处。数万人的庙会商户多、商品多,看点更多,唱戏、杂技和歌舞等众多文化娱乐活动搭台助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与祥和。
据说,湖堰庙会参演的文艺名团、名角、名戏众多,上演的邓州越调剧团石道玉与牛和尚的“将相和”“收姜维”“四进士”,梆子剧团李瑞云和翟玉华的“花木兰”“屈原”,新野曲剧团双辫的“跪嫂”“春秋配”,镇平曲剧团白娃儿的“卷席筒”,社旗豫剧团曾广英的“大祭桩”,冯拐子的杂技跑马上刀山等,白毛的评书“黄天霸”,老宋先儿的鼓词“瓦岗寨”,杨春花的高跷花鼓“杨八姐游春”以及魔术人头蛇身、木偶、洋片儿、万花筒、绵羊抵仗、斗鹌鹑都让人大饱眼福。
可以说,湖堰集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深厚的地方文化分不开,相信人们对黄飞虎英雄的崇敬,对敢想敢做的本土忠勇人士的追忆,对故土家乡的热爱,自然会令后人理想坚定和对生活充满憧憬。
湖堰村是个与水有不解之缘的地方、文化兴盛的地方、历史厚重的地方、神奇勇武的地方和具有浓浓家国情怀的地方,终将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