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邓双忠魂

2022-08-19 17:05:54 作者:笑熬浆糊 来源:
分享到:

在邓州市花洲书院的东北角,有一座造形奇特的亭子,名为“双忠亭”。那“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二忠臣”的楹联和“双忠”二字,总能令后人去追忆邓州历史上不同朝代的两位忠烈名将张巡和铁铉。

1314年前,公元708年的一天,没有电闪雷鸣,也没有狂风暴雨,就在这平凡得好似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平静的日子里,在彭桥镇丁北行政村寺北张村,一个不起眼的偏僻荒远的乡村里,一个婴儿降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唐名将张巡。

少小的张巡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最讨厌和庸俗之辈来往。

张巡于唐开元末年中进士后,历任清河县令(今河北清河县)和真源县令(今河南鹿邑县),很有治绩。清河县任期届满,还京述职,当时一代贵妃杨玉环正受宠,其堂兄杨国忠为右相,专权霸道,有人私劝张巡拜见投靠杨氏,张巡不为所动。

据说,张巡任职真源县前,当地有名的权豪地头蛇华南金,平时左右官府,做恶县中,百姓深受其害,民间广为流传着“南金的口,官府的手”之说。张巡一到任,便依法捕杀华南金,县民无不拍手称快。

正当张巡在自己的位子上认认真真做事时,承平日久的大唐,因一场措手不及的安史之乱,改变了命运。

天宝十五年,安史叛军一路摧城拔寨,很快拿下洛阳,立国“大燕”。

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后,又逼属下张巡为长史,并让他向西接应燕军。平生以忠义立身的张巡扛住了逼迫利诱,摸摸身上的铠甲,拭拭手中的长枪,在玄元皇帝祠内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紧咬牙关,瞪着坚毅的目光,率领千余吏民进驻雍丘。

令狐潮率叛军四万之众包围雍丘,张巡率众与敌周旋,每战必胜,斩敌数千人。

此时,敌将杨朝宗又率步骑两万,突袭宁陵,企图断绝张巡粮道。谙熟兵法的张巡一边主动带兵退守宁陵,一边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商退敌之策,派骁将南霁云、雷万春率兵出其不意攻击叛军,迫使杨朝宗连夜逃走。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将尹子琦带兵十三万,围攻睢阳。张巡命大将廉坦留守宁陵,自己亲率精锐兵马直达睢阳,与许远及城父县(今安徽亳县东南)县令姚訚等合守睢阳,许远自认为能力不及张巡,请求张巡掌管军事,全权指挥。

张巡苦守睢阳孤城十月余,前前后后历经大小四百余战,斩杀叛兵十余万,终因外援不至,粮尽草绝,城陷被俘。张巡至死不屈,最后以身殉国,身首支离,年仅四十九岁。

一场睢阳守卫战,令历代文人志士唏嘘不已,韩愈就曾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写道:“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岁月会冲走一些浮沫陈渣,历史也终将会沉淀一些无法磨灭的精神内涵。张巡凭忠勇节烈而受到后人崇拜,无论历代道德家如何抨击张巡当时的吃人行为,张巡作为一个圣公,他就在那里!他已实实在在的在你我他的心目中,在老百姓的口碑中!

今天,站在“双忠亭”前,后人以及我们自己又可否读懂一代豪杰张巡,可否理解张巡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是怎样的艰困、坚守、坚定?

邓州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韧性忠义,1366年1月6日生于河南省邓州铁家营的铁铉,是继张巡后穰邓又一杰出的忠义之士。

在国子监读书时的铁铉,便因熟通经史,机智聪灵,临事不苟,奏对详明,被朱元璋直接授予礼科给事中之职。铁公任都督府断事,在审理一件悬案时,很快就做出了公正的判决,被朱元璋视为栋梁之才,赐字“鼎石”。

可惜的是,铁公在那场叔侄间的权斗中,忠于正统的建文帝朱允炆,不屈于一心夺权的朱棣,惨遭割耳削鼻,油烹尸骨。

史料一沓一沓,今人听听便会惊心动魄。如今环顾四野,此时已没有大明王朝那么多的风雨交加;已没有在风雨交加的时刻由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儿子朱棣的问对;已没有明太祖“风吹马尾千条线”的上句,也没有朱允炆“雨打羊毛一片毡”和朱棣“日照龙鳞万点金”下句的意境……将要登基接班者文弱仁柔,未能入主者刁悍霸道,朱元璋那布满阴云的老脸已预示着大明王朝接下来的恶风暴雨。

明太祖朱元璋刚咽气,他的孙子朱允炆在当时按理按法按情地登基即位,不久,时为惠帝的朱允炆采纳身边大臣的建议,通过削藩、消减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却给了早有觊觎皇位的朱棣一个起兵的借口。

出兵“清君侧”——惠帝身边出现大臣挑拨离间,制造内乱,这还了得!时为燕王的朱棣真的是“瞌睡遇到了枕头”,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拉开了和惠帝朱允炆争夺天下的序幕。

“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朱元璋死前的遗诏写得明明白白,可早有异心的燕王哪理会这些,于是“靖难之役”在刀光剑影中上演。

当时铁铉正驻守济南府,很快燕王的兵马已到,随之包围了济南。朱棣认为济南可不战而下,于是命人用箭将劝降书射进城内,岂料劝降不成,朱棣气急败坏,下令攻城。

谁知朱棣部队竟围济南三个月不克,朱棣便心生一计,阴谋掘开黄河大堤,准备引水灌城。为了济南百姓的安危,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等燕王朱棣进城门,众士卒高呼“千岁到”,预先置于门拱上的千斤铁闸轰然而落,旋即砸烂了朱棣的坐骑马头,知是中计的朱棣急急换马折回,方得幸免于一死。

相持期间,铁铉又招募壮士,出奇兵,袭扰燕军。燕王计无所出,接受姚广孝的进言,回北平再图后举。燕军于九月四日撤退而去,从此南伐不再取道济南。

暂时的局部胜利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大趋势,历时三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那位险些让朱棣丧命的书生鼎石铁铉,让朱棣恨之入骨,当铁公被虏押到南京后,朱棣决定亲自审问。南京,朝堂之上,朱棣想让他回过身看看得胜的自己,但铁铉不愧是铮铮铁骨的汉子,背身而立,始终不屈服于朱棣,“竟不肯顾”。

朱棣恼羞成怒,命人将铁铉割下的耳朵、鼻子塞到铁铉的嘴里,让他吃掉,还问他:“好吃吗?”

铁铉厉声回道:“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

朱棣无言可对,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终年三十七岁。至死,铁铉犹喃喃骂不绝口。

朱棣心想,铁铉活着不屈服于自己,死了一定让他屈服。于是吩咐左右架起大油锅,将铁铉的尸体投入其中,顷刻间大殿之上充满了焦糊之气。朱棣让人“导其尸使朝上,转展向外,终不可得”。

于是朱棣命太监用长铁棒加持着铁铉的尸骨朝向自己,话音未落,油锅里“砰”的一声,“沸油蹙溅起丈余,诸内侍手糜烂弃棒走,尸仍反背如故”。此时连杀人如麻的朱棣也十分惊骇,于是命人将铁铉的尸骨隆礼安葬。

他们,留给后人的是大写的“忠义气节”。围绕一个“忠”字,曾经有多少让人泪目的动人事迹;围绕一个“忠”字,很多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黎民苍生的命运,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以死殉志;围绕一个“忠”字,张巡坚守睢阳誓死不降叛军,铁公一样的舍生而取义,宁可选择一条不归之路!

张巡和铁铉选择的都是一种让人须仰视才见的操守,是凛然而不可犯的铁骨丹心!

张巡和铁铉选择的都是对一种文化的坚守,一切战争、权谋都是苍白的表面性东西!

今天我们只需客观冷静地去审视那段风云历史!我们只需明白在他们身处的那个年代,他们坚持了他们那个年代所应坚持的最高理想!

倏然百年千年已过,张巡、铁铉的故事早已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