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花盛开。
每当春意盎然的4月1日来临,我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2002年的4月1日,邓州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花洲书院修复工程奠基仪式,刘新年市长在讲话中深情地说,“邓州人民会永记住这一天”。
是的,这一天已经写进花洲书院的湖光山色,写进邓州的名作长卷。
今天,花洲书院已是邓州的一张名片,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当年提出的“把花洲书院建成邓州历史文化的代表和见证,建成豫西南旅游景区的一个亮点,建成凝聚邓州人心的一个实物性标志”的目标。
花洲书院的成功修复,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襄义举,更有赖于一批老同志的辛勤付出。
当年,我受命主持修复花洲书院,在修复委员会的队伍中,聚集了一批无私奉献的老同志:有善于协调的政协原副主席阮德生、老当益壮的教体局原局长丁心德、才华横溢的宣传部原副部长周学忠、桃李满天下的一高中原校长赵文生、人称“演说家”的民政局原局长石洪霖、专长建筑的建委总工程师许成顺、精通预决算的雷锋战友苏廷僚、人称“老夫子”的退休教师周基、任劳任怨的市委行管局原副局长赵明先、精通邓州文史的常振会……
他们尽管已退出一线工作岗位,但仍有火一样的激情,勤勤恳恳,敬业奉献。每天黎明醒来,就早早来到工地,查看施工进度和质量,了解物资使用情况,解决施工人员困难,收集整理文史资料……直到黄昏过后才离开。我曾劝他们,你们也不年轻了,工程要干,但更要保重身体。“我们都这把老骨头了,最后能为修复花洲书院出点力,为邓州人民造点福,再苦再累也值了。”石宏霖的一番话代表了他们的心声,着实令人感动。
修复花洲书院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当年,市财政仅拿出10万元的启动资金,其余全靠社会捐资。负责募资的阮德生、赵文生两位老同志都患有严重腿疾,行走不便,但他们和石宏霖、卢明刚、李和全等人依然不辞辛劳的奔走,走遍了大江南北,生尽了千方百计,说尽了千言万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们的辛苦奔波下,最终募集到资金1400多万元,保证了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修复工程的三年时间里,丁心德、许成顺的老伴相继去世,特别是老许的老伴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家里时,他还在工地上忙碌,最终没能与老伴说上最后一句话。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悲痛中,处理完丧事后,立即又回到了工地。苏廷僚的老伴患过中风病,因无人及时陪伴而两次摔倒骨折,他都顾不得照顾,生怕影响了工作。周基老师一次下乡收集文物,半路上心脏病发作,吃了几颗速效救心丸,待病情缓解后又继续出发。设计师周仲林因疲劳过度,几次晕倒在工地上,醒来后接着干。赵明先一次去襄樊购木材,装完车已凌晨一点多,为了赶时间,更为了节省一晚的住宿费,坚持冒雪连夜赶回了邓州……为使书院早日修复成功,老同志们忘我拼搏的事例,数不胜数。
在老同志们的激励和带动下,年轻同志们也劲头十足。大家众志成城,克坚攻难,终于使花洲书院修复工程历三年而胜利告竣。
2005年,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单元慕看了新修复的书院,感慨道:“花洲书院是当今河南省最好的仿古园林建筑;花洲书院建筑群和它的建设者本身皆足以传世而不朽;河南旅游景点建设要发扬‘花洲精神’”。 什么是花洲精神?我想,那就是从老同志们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花洲书院修复工程能够源于历史、高于历史,融主体建筑和园林景观为一体,实现南北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既是规划设计师水平的展示,更隐含着老同志们的智慧和付出。
光阴似箭,转眼己过二十个春秋。蓦然回首,周学忠、石宏霖、周基、刘德山、许成顺、苏廷僚、丁心德、赵文生、周中林等九位书院建设的老功臣们,已先后去了另一个世界。然而,他们走的无憾,因为他们,花洲书院更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他们的名字已刻入了历史的丰碑,花洲书院会永远记住他们,邓州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