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州市城区团结路和文化路的交叉路口,一座雄伟典雅,古色古香的双忠祠已经修复完成,免费对市民开放,让全市人民参观和凭吊。走进大殿,站在两位忠烈的巨大雕像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张巡和铁铉两位不同历史时期的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走近历史,感受他们的不畏强暴和铁骨铮铮的精神吧。
张巡,字巡,《新唐书》记载为南阳邓州人。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身为文臣的张巡却要肩负起首领的职责,他率领士兵对抗敌军,并且屡次获得了胜利。张巡虽然是文臣出身,但是他在军事上的谋略丝毫不亚于武将。张巡曾用计谋击败了令狐潮大军,让他们退居至陈留,不敢再向前攻击。说起张巡最出名的事件,莫过于他镇守睢阳一事。757年,安禄山的儿子联合突厥、同罗等部落进攻睢阳,张巡在没有充足兵力和粮草的情况下,仍誓死抵守了数月。不久后,敌军破城而入,张巡兵败被杀。张巡去世后,统治者感念张巡的爱国情操,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张巡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人士,身上具备顽强不屈的民族主义气节。张巡自幼学习的是儒家思想文化,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早已深入到张巡的内心。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张巡凭忠君、忠国的思想来告诫自己奋起抵抗叛军。即使张巡被捕,他依然不肯为叛军效力,最终死在了叛军刀下。
虽然后人对张巡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张巡抵御外族入侵,誓死维护国家统一,对唐朝后来评定安史之乱立下不朽的功勋。也有史学家认为张巡杀小妾,吃城中老百姓不人道,有悖伦理和道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乱军围城多日,粮草断绝,实乃无奈之举。瑕不掩瑜,张巡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是我们邓州的骄傲。
邓州市花洲书院里的“张巡故里碑”:此碑是明朝万历年间邓州知州赵沛等人所立,距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石碑正面中间刻有“唐忠臣封邓国公张巡故里”11个大字。
铁铉,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溃败的士兵坚守济南,击退燕王朱棣,后兵败被俘。
铁铉见朱棣时,骂不绝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顾,终不可得。愤怒的朱棣令人割下铁铉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铁铉仍不屈服,遂受磔刑而死。
当时朱棣还吩咐左右,架起油锅把铁铉炸了,大殿上顿时充满了焦煳气。朱棣怒道:活着叫你朝拜我你不肯,炸成骨头灰你也得朝拜我!太监急忙把铁铉的骨架用铁棒夹着令其转身,没成想此时油锅里一声爆响,热油从锅里飞溅出来,直烫得太监们嗷嗷乱叫,铁铉的骨架硬是没有转身。
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
近年来,邓州市市委和市政府努力提升古城的文化品位,相继重修平成门和迎旭门两个古城门,修复双忠祠和修建突破口公园,使邓州古城重现昔日历史风貌,文化气息越来越厚重,城市也愈来愈靓丽。新时代新征程,希冀我们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愿时代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