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到底是医圣的故乡,一所普通的乡镇学校,校训都浸润着仁术仁心的格局。
邓州市穰东镇仲景学校静立在医圣张仲景故乡的沃土上,晨雾伴着艾香漫过,校内的百草园已染透第一缕曦光。枇杷枝桠托着露珠,山茱萸在风里摇响玲珑的铃,裕丹参的紫茎正悄悄攀过石阶。这片被医圣的医道浸润的土地,正以草木为笔,在少年心田书写千年岐黄密码。
第一次走进仲景学校,恰逢阳春四月。芳菲尽处是“郁热”,但校内的药膳坊内,芦根、茅根、葛根正在陶釜中舒展,甘凉之气与药香相融,随蒸汽漫过窗台。穿白褂的学子正讲解:“三根性味甘寒,入肺胃经,能清热生津、透疹解肌,恰合‘春宜疏泄’之旨。”
跟师生队列挪至台前,端起青瓷碗,暖意沿喉而下,似有清阳升发、郁热渐散之感。原来这角落,藏着“天人相应” 的智慧:以草木之性,应时令之变,让春郁随汤液消融,正如《伤寒论》中 “顺天之时,随地之利” 的古训,在此刻有了生动注脚。
可羡的是,800余名师生,在校的每天都能享受到这精心熬制的四季养生茶。
孩子们晨读课的风里飘着薄荷的清澈,他们捧着校本教材辨认插图里的枸杞与黄芪,这册由老师们亲手编订的课本,像一本会呼吸的草木图鉴,从《黄帝内经》的奥义到小园种植的实操,把中医药的根须悄悄扎进少年心里。
语文课上,《本草纲目》的选段与《诗经》里的“采采芣苢” 相遇;科学课的显微镜下,川贝母的粉末在光尘里跳舞;道法课讨论 “天人合一” 时,窗前的艾草正顺着阳光伸开叶片。
镇东的老中医,是孩子们的老朋友了,他捏着银针的手指轻颤,讲《伤寒论》里的故事比童话还生动。南阳科技职业学院的讲师,欣然承担了中医药文化专业课的辅导任务。
同学们用纱布裹着金银花煮水,看褐色药汁在玻璃杯中晕开,仿佛亲眼见证时光熬制的结晶。这是劳动实践课的图景。
仲景百草园里细碎的声响也浮动起来。“这是薄荷”“这是紫苏”,蹲在地上的孩子,指尖沾着黄土,仔细辨认刚从土里冒出来的芽尖。大点的孩子握着小锄在垄间清理杂草,背面刻着“一分耕耘”的木牌在风里摇晃,豆大的汗珠坠在草叶上,比晨露更亮。
从撒下第一捧种子开始,他们就把一半的心留在这里,浇水的瓢勺碰撞声、施肥时的笑声、采摘时的惊呼,汇成了校园里最鲜活的音乐。他们把亲手摘的丹参根捧给老师,掌心还沾着根泥的腥甜,这是比任何课本都生动的生长课。篱笆外,拾捡白色垃圾的小小身影,与畦里的草药构成奇妙的和谐。原来劳动的姿势,本就是对大地最温柔的致敬。
三(1)班的窗台,废纸箱裁成的笔筒里插着布艺玫瑰,布料的纹路里还留着旧衣裳的温度。墙上的环保公约字迹稚嫩,却条条认真。环保小组的孩子们戴着自制的绿袖章,像群小卫士巡视着教室内外。
当指尖沾染过泥土的芬芳,当废旧物品在巧手里重生,绿色便不再是课本上的词语,而成了仲景学子掌心跃动的生命力。
除了文化课和劳动实践课,学校的社团活动内容也与中医紧密相连。暮色中的操场,太极非遗传承人用太极拳的招式与八段锦的呼吸,让古老的养生哲学在少年的血脉里流淌。推拿课上,孩子们的小手在老师的指导下轻轻按揉穴位,从生疏到熟练的每一个瞬间,都藏着对中医理念的敬畏。社团活动记录本上,除了功法口诀,更多的是“今天帮同学按好了酸痛的肩膀”“分组练习时我们配合得更默契了” 这样的字句,团队的暖意比药草更治愈。
童梦剧团的排练厅里,飘着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伤寒杂病论》的条文从孩子们口中流出,竟带着童谣般的韵律。当聚光灯亮起,小演员们穿着汉服演绎《张仲景》,那蹙眉诊脉的认真模样,让千年前的医者精神在舞台上苏醒。邓州市师生共读活动的领奖台上,捧着特等奖证书的孩子们眼里闪着光。这光里,有表演成功的喜悦,更有“原来我们的中医文化这样动人”的笃定。
社团活动地的墙上,“绿色健康” 四个字被阳光照得透亮。无论是太极招式里的阴阳平衡,还是经典演绎中的文化根脉,都在悄悄滋养着少年们的心。在这里,绿色健康的精神早已超越了字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力量。
当夕阳为中医文化长廊镀上金辉,那些图文并茂的典籍、药方与养生睿智,仿佛正化作少年眼中的星辰。
当药香漫过教室的窗棂,当经络图与课程表并排张贴,教育在这里便成了草木的韧性与山河的辽阔。
这里,每一株草药都是会呼吸的史册,每一口药膳都是传承的密码。医脉在医圣故土的葱茏中绵延,育出的是既懂草木灵性、又怀天地大爱的时代新人。
他们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耳濡目染,心灵深处种下了仁心仁术的种子。随着岁月流转,这些种子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屏障。
来穰东镇仲景学校,最难忘记的不仅有浸润校园的草木清香,不仅有少年们传承岐黄之术的赤诚,亦有房合顺校长带领教职团队,以砥砺前行的姿态坚守医圣精神的初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