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都司镇的村庄,目之所及,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过去,该镇部分村因为基础条件差和缺乏产业支撑等原因,经济发展十分艰难。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该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本保障,使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明显改观。目前,全镇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06户3486人实现脱贫,剩余贫困人口74户21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2%。
党建引领活力足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镇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
“党建引领和党员的带头,把党建工作深入到各项工作当中,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都司镇党委书记李健说。
基层组织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牛鼻子”。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吸纳村组中致富能人进入村支两委班子,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实行党员干部分包制,确保贫困户的帮扶干部都有党员参与;加强学习培养党员,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党组织生活,在村级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课活动,树导向,增活力。
头雁领飞群雁随
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基础。“要把每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李健说。
该镇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不断探索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把村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扩大了稳定增收渠道,使更多的贫困户发展有依靠、就业有渠道,真正达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切实用产业引领,带动贫困户增收。
李小伟是该镇姚李村的村民,曾在北京、福建等地经营红木家具,有所成就后于2016年回村创办了红木家具厂,他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用优质红木为客户定做独一无二的红木家具。
在李小伟的工厂里,记者看到已做出成品的红木家具,集传统和创新于一体,看起来格外高端大气,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认真细致地做工。
“小伟的工厂离我们家就几步远,来回就几分钟的时间,在这里活儿不重,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正在打磨木材的工人房三华说。
房三华是该村的建档立卡户,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在李小伟的工厂里,她每个月可以轻松拿到一千多元的工资,极大缓解了家庭的困难。像房三华一样,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劳动力还有6人。
李健告诉记者,除了像李小伟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外,该镇还大力培养有优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创办企业。程红雨是该镇程营村贫困户变身小老板的典型,通过自己的努力,2017年成功脱了贫,并在村里创办了红雨雨伞厂,吸纳了周边20余户群众和贫困户就业,成为该镇远近闻名的脱贫之星。
兜底保障筑防线
“没想到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享受到这些,在敬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我很满足了,感谢党的政策啊。”居住在该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王清秋说。
说起入住敬老院的生活,他连连称赞,以前靠种庄稼为生,在该镇的“四集中”排查中,考虑到王清秋年岁大,身边无人照顾,镇里就按照“四集中”兜底政策,将他安排到敬老院生活。
为有效解决全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等特殊贫困群体无人照料、生活困难等难题,该镇大力投资建设改造敬老院、幸福大院等,从根本上满足了不同条件、不同层次老人的居住需求。
在开展“四集中”兜底排查工作中,该镇聚焦特殊群体,要求各村对标“三类人员”标准,全面开展集中兜底对象摸底工作,每天将排查情况和四集中入住情况报镇办公室。目前,该镇已有66名特殊贫困群众相继入住集中托养机构,享受“四集中”兜底保障。
村落还是那个村落,只是如今的都司镇,产业更加多样化了,乡村更加美丽了,群众的收入多了,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党心所向、民心所依,我们通过以党建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抓手,筑牢全镇脱贫根基,不仅让群众感到更幸福,而且也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