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营村曾经很出名,两年换了四任村支部书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落后村。
如今,这个位于汲滩镇东北部的村子,在村党支部书记金明汉的带领下,54名党员,4个党小组,用25年的时间,以实际行动完成了一个落后村的成功“逆袭”。
问诊于民找“病根”
1994年,在群众的一片呼声里,担任村小学总务的金明汉,走马上任村支部书记。但群众对村干部的“差评”,让他和村支两委一班人下决心要找出症结:“民心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必须要弄明白,过去的村支两委是在哪里摔倒的。”
大家思想统一后,在原元庄乡党委的组织指导下,王营村村干部走上了问诊于民、对症整改的“逆袭”之路。
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群众意见最大的3个问题浮出水面——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遇到问题各唱各的调;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带动群众致富后劲不足;联系服务群众“冷横推”。
不久,一位市领导来到王营村,一句话为村干部们指明了努力方向:“王营村缺的是一支团结互助、踏实为民的基层干部队伍,是没有一个将心比心为老百姓着想的‘当家人’。”
找准了症结,王营村村支两委班子开始用实际行动改变现状。
对症整改求转变
以建强党组织为抓手,着力提升村支部发展能力。党支部一班人认真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金明汉亲自讲党课。通过组织学习,支部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思想的弦绷紧了,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劲头足了。
1999年,由于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村里要给移民流转土地180亩,部分村民不支持。村支两委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三组6户意见最大,就决定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全村群众来表决。
经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支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决议公开、结果公开后,村民们理解了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顺利流转土地180亩。
此外,农村低保、优抚、五保审核办理,劳保人员审批资金发放,土地争议、宅基地报批审核等村内事物,都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抓落实,切实解决了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到了村支两委“求变”的决心。
摸准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和村级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立足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客观实际,汲滩镇党委帮助王营村制定了村级发展长远规划。在扶贫单位的帮扶下,土地整理、环境整治、修筑村道、生活用水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让王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种植、养殖、石材加工等经济实体应运而生,一个充满希望的王营村,正蓬勃发展起来。
听说记者来采访王营村,80岁高龄的老党员孙祖芳特意来到村部,她说:“王营村的每一点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过去有事找不到人,村里开会都组织不起来;现在,有了领头人和主心骨,村民就更有希望和奔头了。”
“党建+”促发展
创新思维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统领,抓关键少数;以“党建+”为载体,办示范点;依据自身优势打造“党建+民俗乡村”发展模式,展示特色亮点。
“昔日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隔阂在村支两委的努力下逐渐弥合。”金明汉说,“我们以服务群众为手段,重新树立村党支部的威信。过去到村里办事人难找、事难办,现在到村里便民服务中心咨询相关事宜,村干部热情接待,耐心指导,详细告知需要准备的材料,群众都说‘以前办事比较拖沓,现在村干部态度不一样了’。”
利用移民流转土地的集体资金,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在市教体局的扶持下,又建了新的教师宿舍、餐厅、院墙,打了深水井。如今,从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学校有400多名学生。
新修的通村水泥路、新建的游园、文化广场,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村民们在各种健身器材旁或健身或闲聊,祥和温馨。
“接下来,我们要呼吁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重点打造民俗乡村的文化底蕴,展示在外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和乡贤精神,培养村民的村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激发在外成功人士情系故土、反哺家乡的热情。”金明汉说。
看着崭新的王营村小学,看着正在建设中的民俗文化村,看着老党员孙祖芳脸上充满期盼的笑容,王营村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实现了“后进”到“先进”的成功逆袭,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让王营村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上。
村支两委班子研究村内事务 本报记者 马文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