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村的“智囊团”

2020-06-23 09:48:04 作者:史 娟 通讯员 闫文博 来源:
分享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6月18日,记者来到令人艳羡的林扒镇土门村,百亩荷塘映衬下的小村子美不胜收。“三夏”过后,闲下来的村民们都在村里的藤编厂忙碌着。2011年从淅川县香花镇搬迁到该镇后,土门村交出了一份产业兴旺的答卷:种植莲菜100余亩、藤编厂6家、养殖7500头生猪的养殖场,鱼塘200亩……

“一亩四分地上能折腾出‘金元宝’。”“富裕又干净,家门口就能挣钱。”邻村村民觉得林扒镇土门村发展得好,好在环境和产业兴旺。

而土门村本村村民清楚,土门村的好,除了好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外,主要是因为“土门智囊团”好。

“‘土门智囊团’是哪几个人?”

村支书胡道才个子很高,说起话来很温和,他是智囊团的主心骨。副支书王新团,国家政策门儿清,勤快、爱钻研,对发展高效农业有一套。村民杨好良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经商有道,视野开阔,敢于折腾。采访中村民们向记者介绍了“土门智囊团”。大家都说,这仨人在一起,能成大事儿。

田地里长出“金元宝”

每人1亩4分地分下来后,副支书、“农业土专家”王新团建议,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千方百计要让1亩4分地效益最大化。这咋办?

发展什么特色农业?去哪儿学习技术?如何发动群众参与,形成规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村里首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听大家的意见,如果可行,就集思广益看谁能通过在外的亲戚朋友找来好项目。

“国家给咱这么好的条件,咱也要自己争气,过到人前头。”村民张殿海在大会上的表态代表了大部分村民的想法。移民搬迁让村民住进了小洋楼,移进了美丽整洁的新社区,都想在这一展平阳的新天地里大展拳脚,不辜负国家给的政策。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得到大部分村民的支持。

2012年,村里决定一起去山东菏泽考察学习芦笋种植, 71岁的老支书将任务交给时任村主任的胡道才。王新团主要负责学习教授种植户种植技术,杨好良负责帮助种植户解决经营问题,胡道才负责协调解决这中间遇到的一切问题,推动整个项目发展。

看到村里为大家提供技术,帮助协调土地,提供经营帮助,敢于吃螃蟹的村民胡成刚以个人承包的方式,共计流转土地300亩种植芦笋,每亩地净利润4000元左右。

随后,在“土门智囊团”的带领下,村民们先后去武汉学小龙虾养殖技术、去镇平县学习莲藕种植。种植莲藕200余亩,租用标准化水塘养殖金鱼、小龙虾和其他鱼类共计200余亩。

先期搞特色农业的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也激发了其他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热情,搞特色农业的越来越多。村民周志江种植香菇,杨志宏养殖龙虾、种植莲菜,王闯大规模养羊……凡是有产业发展需要的,胡道才都会带着“土门智囊团”,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困难。为他们找场地、拉资金,帮助打机井、建无塔罐,架上高压线,建冷库。在他们的支持下,滨团莲藕种植合作社、景升家庭农场、成刚素菜种植合作社等蓬勃发展。

家门口编出“致富藤”

如何让留守在家的村民,能将闲散时间利用起来在家门口挣钱?

为此,“土门智囊团”决定开办工厂。带着村民到广州、浙江、驻马店等地多方考察后,土门村藤编加工厂开起来了。

“像我这岁数出门打工没人要的,在家门口一天还能挣80多块钱呢。”73岁的赵千金欣喜地说。

由于藤编技术容易掌握,时间灵活,不分年龄,只要有劳动能力都可以来上班,土门村藤编厂可以最大程度吸纳村里的闲散劳动力。

在为本村谋发展的同时,土门村又在林扒镇其他村子开办了5家藤编厂,让更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没有出门打工,就来藤编厂工作,每天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吴岗村的村民喜连香说。今年疫情影响之下,藤编厂解决了许多无法外出务工村民的就业难题。

“都说我们山里来的人,脚步抬得高,落地重。”村支书胡道才说,下一步,土门村还会在藤编产业链打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上继续努力,让做出来的事儿,跟他们脚步一样,踏踏实实、落地有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