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田上,大型农机来回穿梭;稻渔混养基地内,人们正忙着捕鱼;养殖种植合作社里,火红的辣椒映红了采摘工人的脸庞……近日,记者走进孟楼镇耿营村,切身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给小村庄带来的大变化。
在脱贫攻坚战中,耿营村抓党建促脱贫,抓产业促发展,加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党建引领聚民心
老党员刘春良至今仍忘不了村里以前的情况:“党支部凝聚力不强,缺乏号召力,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
村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的阵地。该村就从阵地建设入手,建了村服务中心,配备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
“现在服务中心成了最聚民心的地方,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高涨了。”刘春良说。
传统种植的小麦、玉米因为收入不高。村里很多人纷纷外出务工,只有农忙时才回来忙碌一阵子,就又出门了。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该村依据村情,做通全村群众工作,把地块间的沟沟坎坎平整,修建拦水坝,引入丹江水,以每亩地600元的价格流转给种粮大户。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在基地干活,拓宽了增收渠道。平整后多出的600亩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6万元。
村集体有钱了,陆续修建了村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支两委为村民办的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许多致富带头人纷纷要求入党为村民服务,党支部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村民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抱团发展奔富路
“2天时间挣了4500元,真带劲儿。”刘庆敏拿着厚厚的一沓人民币乐开了花。他的大型农机停在地头,身后是刚刚犁好的大方田。
以前,刘庆敏看着家里的“铁疙瘩”,满脸愁容。为啥?找不来活儿。由于都是大方田,种植大户要求效率高,几百亩地要求2天之内犁完,自己单干,势单力薄,一台机械就是没黑没夜地干也难干完。
刘庆敏遇到的情况在耿营村不是个例,原来该村十几户村民瞅准土地流转带来的商机,购置了大型农机。“不能让农机在家中‘沉睡’。”周元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单打独斗不行,那只有把这些农机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2017年,周元强成立遥迪农机专业合作社,把该村的农机组织起来,又购置了4台大型农机,统一为种植大户提供深耕、施肥、收割等服务。目前,该合作社吸纳了15户农户,带动1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该村还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在周元强的带动下,周花文返乡成立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和家禽养殖、销售,带动贫困户在基地务工;聂艳芳返乡创办了服饰加工厂,让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刘景回乡创办了艾草加工厂,吸引了该村30人就业,仅贫困户就有5户。
扶志扶智双提升
初冬的暖阳下,稻渔混养基地的百余亩水塘,水面反射着点点金光,脱贫户郭新花正在田埂上除草。
据村干部介绍,以前,郭新花精神不好,家中4个孩子,负担重,丈夫周白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一度消沉颓废。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在镇村干部和帮扶人的多次开导下,他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志智双扶‘三个一’活动中,看到别人被评为卫生之星和致富之星,披红戴花上台发言、领奖品,我就脸红,同样是人,人家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咱为啥老拖后腿?为了这个家,我得好好干。”周白建说。
重拾生活信心的周白建,有时间就到处干活挣钱。妻子郭新花经过治疗病情稳定,现在不仅能够在稻渔混养基地务工,而且抽空到合作社干活,栽种花椒苗、摘辣椒,每天现金结算60元。
该村以志智双扶“三个一”活动为载体,通过“三学三评”、农民学校讲座、发放积分卡等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加其自身创业能力。该村通过农民学校技能培训转移就业4人,每人每年创收15000元。
鳞次栉比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道路、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村民逐渐鼓起来的腰包,都在诉说着脱贫攻坚给耿营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昔日贫困的小村庄已华丽转身,正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