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一双带茧有力的手,一颗善良朴实的心,29年如一日守护着瘫痪在床的婆婆,无怨无悔地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她就是裴营乡裴营村王庄村民小组人人称赞的好儿媳王大敏。
来到王大敏家,她正在给89岁的婆婆洗漱。随后,她熟练地给婆婆整理好床铺,把房间打扫地干干净净。这样的“程序”是王大敏坚持29年的“日常”。
1986年,24岁的王大敏与王书臣结婚,婚后两人相敬如宾,与公公婆婆和睦相处。善良贤惠的婆婆,待王大敏如亲闺女一般,王大敏也视婆婆如亲娘,一家人幸福的在一起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3月的一天,婆婆突患脑梗塞,虽经医生抢救,但婆婆还是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当时,王大敏的三个孩子才上小学,8亩多责任田还需要耕种。为了养家糊口,丈夫常年外出到西安打工。照顾婆婆、养育孩子、耕作庄稼等重担都落在妻子王大敏的肩上。
谁曾想,1998年婆婆又二次中风,身体完全不能动弹,整天只能坐在椅子上。这时的婆婆由于疾病折磨,性情大变,与以前判若两人,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
一次,婆婆情绪失控,指着王大敏大骂不止,非常难听。整日辛劳、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却换来的是如此“待遇”,王大敏满腹委屈,一气之下跑到附近井边欲寻短见,想一死了之。稍稍平静之后,她转念一想,自己死了,孩子咋办?家庭咋办?婆婆咋办?又听到患有慢性病的公公喊她,说婆婆又大小便失禁了。善良贤惠的王大敏用手背擦了一把眼泪,又赶回去为婆婆擦拭……
为了方便照顾婆婆,她找组干部把自家的责任田调整在村边。去地里干活时,王大敏把婆婆抱到椅子里,拉到地边,由公公陪伴,有事喊她。春秋温暖季节,王大敏总会把婆婆抱到半圆形椅子上,拉到屋外晒太阳。
“照顾婆婆,这些年半圆形胶质椅子就用坏了5个。”王大敏笑着说。
从2010年开始,王大敏的婆婆几乎成了植物人,整天躺在床上。王大敏把婆婆放在一特制的坐便椅上,为她擦屎倒尿。自此,换洗垫布、擦洗身体、更换衣服成了王大敏的经常“规定动作”。由于王大敏的悉心照料,婆婆躺床上这么多年,从没有生过褥疮。
在饮食上,王大敏也十分用心,总是换着花样给婆婆补充营养。她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给婆婆准备早餐。
“婆婆不能自己吃果蔬,水果、蔬菜我总是煮熟后磨成糊,每天搭配着喂给她吃。”王大敏说,由于婆婆平躺着,吃饭时需要一小汤匙一小汤匙地喂,吃一顿饭基本需要一小时。
为避免婆婆因年岁大、不常动而造成便秘,王大敏就给婆婆做易消化的糊糊吃,隔些天再喂点通便药。
在照顾婆婆的日子里,王大敏早已成为了“全能护理师”,把做营养餐、翻身擦身、洗脚洗头这些动作刻在了骨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再苦再累她从不计较,也从未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王大敏经常观察婆婆面相,一看她脸红,身上发热,就立即测量体温,请医生诊治。这些年王大敏还学了些按摩知识,空闲时,给婆婆按按摩、敲敲腿什么的,使她睡在床上舒服些。
由于婆婆不能动,找人理发很麻烦,王大敏还学会了理发。家庭条件稍好些后,又为婆婆房间安装了空调,让婆婆热冷无忧。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王大敏的三个儿女看到母亲对奶奶那么好,每天辛苦的侍奉,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一到放学或星期天,他们就抢着给奶奶喂饭,帮妈妈做家务。如今,三个孩子都学有所成,有了稳定的工作。
“妻子有一颗善良孝敬的心,我很感谢她这些年为了老人、为了这个家的无私付出,是她撑起了俺们的家。”丈夫王书臣感激地说。
村里的人们常说,王大敏是个有大爱、贤惠的好儿媳。
面对街坊邻里的赞扬,王大敏总是腼腆地笑着说:“孝敬老人是我份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