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记者在桑庄镇双庙村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莴笋种植基地看到,村民们纷纷在田里忙着收割莴笋、打包装车,外地收购商的大货车停在地头,处处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从选种、种植、施肥、田间管理,再到收获、销售,每个环节都由正丰合作社统筹实施,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加订单蔬菜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耕种遇到的问题,化解了产业集约化发展和当前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为双庙村群众增收致富画出了‘同心圆’。”桑庄镇双庙村党支部书记、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鲁丰珍说。
栽下“梧桐树”
多年来,双庙村群众的经济收入大部分依靠传统农作物,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细响较大,广种薄收,有时还入不敷出。“以前种地是望天收,没有大型机械,从种到收全靠农民一双手,忙活一年,收入不抵种子化肥钱。”说起之前种地的难处,53岁的村民余成相直摇头。
渐渐地,外出务工成了村里不少年轻人的首选。可是外出务工受年龄和身体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以及村里大片土地闲置等问题摆在了村两委干部面前。
“还记得90年代末期,南方很多工厂经济效益不好,村里外出打工的许多人都回来了,大家愁容满脸。”鲁丰珍回忆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班子针对村内当前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大家建言献策。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决定由村里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当时我们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跟群众说明都有哪些村民家的土地被流转,土地用来做什么。”鲁丰珍说,村里的土地流转进行得很快,顺利地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
村民乐开怀
“种地是我们的老本行,我们为什么不能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种植模式?”鲁丰珍说,村民们在种植上吃亏时间太长了,现在又让种地,大部分群众都接受不了新的种植模式,只有看见丰收的希望,才能调动他们种地的积极性。
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联系到蔬菜收购大户成兆龙时,他答应帮助他们提供技术、种苗,并在收获时以高于市场收购价进行回收,解决销路问题。成兆龙还指导合作社确立了以“花生、甜叶菊、莴笋、小麦”循环种植的模式,剩下的就剩放手干了。
“正丰合作社初次联系我的时候,我没有在意,经过多次对接后,我被他们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感动了,村委誓要把地中出个‘名堂’来,我相信他们。”村民成兆龙说。
在合作社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莴笋在次年3月份收获了。收获的当天,村民们站在地头议论纷纷。“第一次丰收时,我们就看到了‘奔头’,看来古老的种地模式得改改了。” 村民余文林感叹道。
先富带后富
“我家里有两个小孩在上学,不能出远门。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我就在合作社帮工,每天能挣70元钱,自家的土地流转也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照这样下去,我很快就能脱贫了。”贫困户栗冬珍说。
自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来,双庙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很大提升,当地群众通过“四议两公开”开展自主决策,开始在村里修公路、建新房、开设工厂……一系列民生项目使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提高,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更是通过政策支持,增添基础农机设施,不断优化提升种植环境,点燃了在外务工村民的回乡创业热情,让致富带头人通过合作社,带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双庙村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并与贫困户紧密相连,将效益与增收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带动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好路子。
“现在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提供技术和种苗,就连销路都提前找好了,农民只用踏踏实实种地就行,再也不用发愁了。”合作社社员赵龙笑得合不拢嘴。
截至目前,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469亩,以种植甜叶菊、莴笋、小辣椒、花生等农副产品为主,提供就业岗位45个,其中辐射周边贫困户10余人,结合自身定位和优势,合作社与湖南怀化佳惠农产品、广东东莞普惠公司合作,年效益可达375万余元。
“分散种植不如抱团发展。下一步,我们要将进一步调整作物种植品类,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流转更多的土地,吸纳更多的农户,将合作社和农户紧密联结,把贫困群众吸纳到产业发展之中,共享‘收益蛋糕’,让合作社与农户戮力同心,画出致富‘同心圆’。”谈到下一步发展,鲁丰珍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