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故事多——十林镇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11-16 10:48:33 作者:李永先 来源:
分享到:

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当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走进贫困村和贫困户,那是一种责任和承诺,而这些帮扶力量各显其能的时候,十林镇党委政府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随着一次又一次走访入户,一个又一个项目落地,一件又一件难事解决,汇集各方力量、用足各项政策、想尽一切办法,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家庭脱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的脱贫故事,在十林镇传颂开来。

产业——筑牢扶贫大底盘

产业发展如何?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而产业的带动,又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针对镇域实际,2016年,十林镇习乡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引进国内最优质的猕猴桃品种,3000亩猕猴桃种植不仅扮靓了乡村,而且也富了农户,带动了扶贫。

如今,作为邓习画廊的一部分,被设为镇产业就业扶贫基地的合作社,集种植、冷藏、加工和观光为一体。“由于猕猴桃生长周期长,全年需要多次进行修剪、防冻处理、施肥、嫁接换种、除草、疏果、防病虫害、浇灌、采果等,季节性用工极大,我们优先考虑周边村的贫困劳动力,采用按天结算的方法,最忙时每天的务工人员达到150余人。”十林镇镇长李义说。

据了解,产业的规模化,让周边不少贫困家庭增加了收入,一个在合作社长期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年收入就突破8000元,目前在合作社务工的有25户36人,其中贫困户15户22人。贫困户习志曲的妻子聂金合原来在习营村小学务工,受疫情影响她一度闲在家中,合作社了解情况后,安排聂金合参与剪枝和除草,她每天都很积极。“过去,穷日子过习惯了,啥都不愿意干。现在生活好了,每天和大家在果林里忙碌,心情好多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聂金合说。

“地,还是原来的地;人,还是那个人。产业的发展就像是一个大底盘,把劳动力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助力了全镇的脱贫攻坚和贫困家庭的增收。”该镇主抓扶贫工作的副镇长李雪昌说。

抱团——拓宽群众增收路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面对答题,唯有用非常之力,施非常之策。这份力,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无论扶贫方法千姿百态,但目标一致。

金融帮扶,是扶贫方法的一种。在十林镇金融扶贫演变成了“抱团”发展,企贷企用、户贷户用、户贷社用这些模式,以不同的渠道拓宽了群众的增收之路。

说起“抱团”发展的思路,这得益于2018年镇里审时度势,成立的金阳光合作社,与河南黄志牧业合作,重点就是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和收入的问题。​

郭沟村贫困户李林层、习营村贫困户刘子高、操场村贫困户董新月等,都是“抱团”发展的受益者,他们不仅在合作社有了活儿干,而且年收益都有3000元。

“怎么也想不到,我一个肢体残疾人,在政府的帮扶下,不仅给我安排了公益岗,而且还可以到合作社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儿,2018年,我们家光荣脱贫。”李林层说。

“为了从根本上保障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抱团发展不仅使贫困户增加了收入,而且还经常安排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提高了脱贫质量,巩固了脱贫成果。”习营村党支部书记习海英说。

技术——提升群众获得感

众所周知,我市是10万校油泵大军出穰原的人才大市,尤其是十林镇有着“校油泵之乡”的美誉。近30年来,邓州的校油泵人员足迹踏遍了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作为校油泵人才的摇篮,十林镇本着扶贫中“输血”不如“造血”的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贫困家庭给项目、送技术,走出了一条技术扶贫的新路子。

张坡村贫困户张孝冉,2018年以前,他和妻子一直在外地务工,一次意外事故,让张孝冉突然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三个孩子正在读书,加上治疗需要高昂的医疗费,全家一下子跌入了贫困。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经过康复治疗,身体逐渐好转,他主动向村里的校油泵能人学习技术,今年村里又为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在亲戚的引导中,张孝冉在湖南长沙干起校油泵,收入增加,生活逐渐好转,今年已高质量脱贫。

“吃穿无忧,上学、医疗、住房样样放心,这不是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吗?”记者电话采访张孝冉时,他笑着对记者说。

同样,大东村刘玉桂、武圣合,这些贫困户在村里校油泵技术能手的带动下,都学到了技术,分别开设了校油泵和修刹车的店面,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带贫基地,镇里有龙头企业,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点’上开花,‘面’上结果,这些扶贫中的故事,每一个都很感人,全民小康已经触手可及了。”十林镇党委书记魏新果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