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一个孤老头子还能享受这么好的日子。”今年94岁的张振龙老人说。
近日,记者来到湍河街道姚巷社区爱心养老院,发现这里窗明几净,地面干净整洁,贫困老人张振龙老人正在居室看电视。“我一辈子单身,无儿无女,这里环境好,服务好,几年来,我住得很省心、很舒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湍河街道将“四集中”兜底保障作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掉队”的政策保障,扎实做好特殊贫困群体无人照料、生活困难、医养结合等工作,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该街道为摸清全街道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需纳入集中兜底的特殊群体,成立工作专班,从“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取得什么效果”等方面,明确了“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推进落实的策略和方法;先后组织召开培训会、推进会,培训约200余人次,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街道民政、残联、卫生等相关机构积极与各个社区对接,将辖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的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80周岁以上的高龄独居分散特困供养老人,以及贫困人口中的其他人员明确划分标准,全面入户核查,精准确定“三类人员”底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如何将兜底保障“兜”得全面?湍河街道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入户走访,一对一、面对面,通过政策宣教、发放宣传彩页和宣传卡片,深入细致解释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工作的政策标准、申请条件、工作原则、评定程序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兜底对象及亲属对兜底保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让其自愿入住,积极入住;针对“四集中”对象中个别不愿入住人员,由帮扶人做好工作,暂缓办手续,先让其入住,使其亲身体验集中供养的好处;努力将“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村级幸福家园集中托管、医养结合医院集中康复”的“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政策落到实处。
“是政府的好政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湍河街道姚巷社区脱贫户韩晶晶告诉记者,因母亲病重生活不能自理,她大学毕业后只能回来照顾妈妈,不能出去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到家宣传“四集中”兜底保障政策,让她看到了希望,母亲已托养于邓州市乐济康复医院。“看到妈妈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心情也变开朗了,我太高兴了,感谢政府,以后我一定好好工作回报社会。”把母亲安顿好后,韩晶晶找到了工作,家里也脱了贫。
确保“四集中”兜底保障方案落到实处。该街道选派精兵强将组成督导工作组,对各社区的兜底保障工作进行跟踪督查、指导,每到一个社区,都召集社区领导班子详细讲解兜底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兜底保障对象、保障类别如何确定,并强调工作开展时限以及职责分工,确保不出现“错保”“漏保”现象,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督导工作组通过入户调查,全面检验纳入对象的精准度,确保低保对象户户清、户户准,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精准施保,确保“托养一人、解放一群、脱贫一家”的工作目标。
记者了解到,湍河街道现有三里河社区立源养老院、水车社区松鹤养老公寓、姚巷社区爱心养老院、湍南社区怡心养老院四家民办养老机构,目前已入住老人200余人。
为了让集中供养人员住得放心、生活舒心,湍河街道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居住条件,美化优化养老环境,丰富服务内涵;建立健全“四集中”对象管理档案,加强管理和保洁,合理配餐保障入住人员营养需求和生活质量,加强安全检查和安全演练,24小时值班巡查,做好对入住老人的监护。
截至目前,辖区内达不到“一有两同四保障”标准及自愿集中的特困供养对象、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累计已入住33人,目前集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对象9人,精神病患者2人,特困供养对象15人。该街道将重大疾患和残疾人员集中托养在邓州市乐济康复医院,重度精神病人集中康复在邓州平安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
“把握兜底底线,传送党的温暖。‘四集中’兜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手段和防线,湍河街道紧紧围绕‘兜底救助、不落一人’的目标,全力帮扶贫困群众甩穷帽,编密织牢社会保障救助兜底网,让贫困群体在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湍河街道办事处主任丁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