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和面临收官,不同乡镇因自然条件和发展经济环境的差异,工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摘掉贫困帽子,让贫困群众早日致富目标一致。
脱贫攻坚工作,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文渠镇在落实好我市返乡创业政策的基础上,优化创业环境,以“人才+党建”“人才+产业”和“人才+就业”的模式,吸引了一批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返回家乡,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人才+党建
强化组织建设,打牢脱贫基础。“农村人才匮乏,在过去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文渠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在引才、育才、管才、用才上下功夫,积极培养农村本土人才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外出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引导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该镇副镇长杨志刚说。
全镇21个村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每个村都从致富能人、返乡青年等群体中培养2至3名后备干部;持续抓好村党支部“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地建设,按照新建、改扩建、提档升级分类施策,新建村部4个,改扩建5个,提档升级12个。
“我们村是新建的村部,自2019年以来,村里作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省级试点,共接待外地考察团近百批上万人。”肖店村党支部书记张国阳说。
党建的引领,人才的带动,提振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凝聚起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合力。至目前,全镇蒋庄、岳洼、郝楼、许营四个贫困村和714户2279口贫困群众,全部顺利实现脱贫。
人才+产业
有了党建阵地,人才就有了聚集场所,协商、把脉、问诊,找贫困原因,发展产业成为共识。
短短几年时间,乡贤回归,产业如火如荼。以岳洼村的梦蝶儿内衣厂为中心,郝楼村的奶牛养殖、泰山村的巧手翁食品、殷洼村的佰源新能源科技、屈店村的大棚香椿和红庙村的添彩锂电子都红红火火发展起来。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我流转了100亩土地,进行奶牛养殖,没想到,还真干成了。”郝楼村的王观乾谈及当初干养殖,有说不完的话,“村民传统农业种植成了习惯,突然要改变种植模式,都不敢冒险,如果这个时候不带头,产业结构调整永远推不开,村民收入、土地增效就不可能实现。”
如今,王观乾的优康元牧业公司,积极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工作。以“公司+农户”的方法,带动贫困户增收;王观进、王观祥等4户贫困户参与了土地流转,不仅每年每亩土地有1000元的租金,而且也从土地上完全解放出来;公司每年青贮玉米1500亩以上,附近村贫困户的农作物秸秆,每亩增收150至300元。
红庙村的杨勇、屈店村的张龙锁、殷洼村的屈斌和东常村的常晓阳,这些头脑灵活、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或兴办工厂、或进行规模养殖种植,成为该镇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力军。
人才+就业
产业的遍地开花,不出远门就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又为贫困户依靠自己早日脱贫增添了信心。
殷洼村贫困户谢守雷因患长期慢性病,三个孙子上学,47的儿子谢殿营不能出远门务工,村里为谢殿营安排了公益岗,并让他到佰源新能源科技公司干机修,每个月工作2000元以上。
“我现在的工作,比出远门强多了,挣工资、照顾家庭两不误,真要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好的政策,再不自力更生脱贫,我就太对不起人了。”谢殿营说。
同样,郝楼村的杜传梅、殷洼村的周书焕,这些原来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的贫困户,由于本村产业的带动,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了,不仅重拾生活信心,而且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与发挥。
“我每个月工资都在2500元以上,公司让我做顶侧封的工作,就是把软包锂电子的顶封和侧封封好,活儿确实不重,我现在才50多岁,再干10年也没事。”周书焕说起自己的工作,信心满满。
据了解,该镇贫困户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1248人,除去在外地务工和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的,乡镇域内安排就业487人。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点多线长,思路固然重要,方法更要得当。‘人才+’的模式,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助推了乡村振兴,而且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活水,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使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效果真实。”文渠镇党委书记黄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