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记张村镇冠军村驻村第一书记杜鹏

2020-06-15 10:17:32 作者:孙光旭 来源:
分享到:

一处处大棚临路而建,棚内的玫瑰鲜艳绽放,田野里,汩汩的泉水滋润着新绿的庄稼,三五成群的村民欢喜地在家门口上班。这是日前记者走进张村镇冠军村所看到的情景。

泉水润农田

“杜书记能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和发展乡村经济上来,实在难能可贵。”村干部周玉文告诉记者,自杜鹏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在做好基本帮扶工作的同时,他注重精神文化方面扶贫,想尽办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冠军村未来发展谋福利。

杜鹏,河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17年11月被派驻到张村镇冠军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至今。

5月28日,麦黄遍野。走进冠军村的田野里,高高的打井机器轰隆作业,几个打井工人正在紧张忙碌。这里将打下20多眼井,同时修葺原来废旧的老机井,使冠军村的每一块田地都能旱时浇水。

近年来,杜鹏先后争取整治坑塘项目两个,配备了一批体育器材,硬化水泥路面1650米,修建桥梁和文化广场,扶持和引进产业8家,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年收入10余万元。争取河南工业大学支持发展金80万和各类支持项目资金,开展硬化工程、亮化工程、人居环境整治等,让群众得实惠。

“我们村现在种庄稼可不愁了,交通便利,麦收一两天就干完了,其余的时间就在家门口打工。”冠军村一组70多岁张兴保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扶贫引“活水”

“4月份那两天,杜书记和村干部带上我们3个种植户到西安花卉市场去考察,帮助推销我们的玫瑰,费用都是从他的工作经费中支出的。回来后,我的订单增加好多。”冠军村玫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克迪告诉记者。

在冠军村七组的沿路田野里,分布着44个大棚,这是冠军村5户人家创办的玫瑰产业园区,杜鹏是这里的常客,经常来帮助销售。村民许迅、张克迪等5人返乡种植玫瑰,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占地60余亩,年产鲜切花200余万支,旺季用工40余人,其中贫困户12人。

“杜书记非常关心我们的产业发展,组织电商专家对我们进行培训,还开展消费扶贫,联系河南工业大学采购冠军村玫瑰花。刚刚他又联系了直播销售平台来和我们合作。”合作社成员许敬波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2019年使用省派第一书记专项资金,我们建了两座温室大棚,由村集体经营种植。一方面是村集体有收入,另一方面我们聘用本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大棚内劳动,保证了贫困户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为扶贫工作注入源头活水。”杜鹏介绍说。

许炳贵和许敬乾是冠军村十一组贫困户。如今,他们俩在大棚里除草、浇水、打掐蔬菜秧苗等,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完成8个小时的农活,就有60元的收入。

振兴谋长远

乡村要振兴,除了产业要发展之外,重要的是人才输入和培养。这是杜鹏驻村工作的感悟。

杜鹏发挥河南工业大学在教育、人才、智力、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在冠军学校设立“河南工业大学教师工作室”,以此为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与指导、学生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持续资助6名贫困家庭学生,并到郑州参观学习;开设“冠军文化讲堂”,开展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时代精神等方面的系列讲座;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等活动,并进行文化慰问演出;每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大学生暑期义务支教活动。

贫困学生张守尉是冠军小学的学生。疫情期间,他和村里的其他贫困学生一起,在冠军村部利用电脑上网课。虽然家里只有一部手机,但他的课程一天也没有落下。

“疫情期间,这些贫困学生能够实现停课不停学,杜书记和村支两委功不可没。”冠军小学校长杨建定说道,杜书记为教育的付出,不单单考虑到现在,还为冠军村未来的长远谋发展。

现在,冠军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掘,未来人才的引进,都是杜鹏驻村工作考虑的新课题。他深深地期待冠军村的未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