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在浙江义乌市北苑街道石桥头村,有一个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热心人,他就是河南邓州人丁玉平。
今年54岁的丁玉平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汉子,他自学法律知识,用有限的力量为农民工们维权。每天找他提供法律援助的少则两三人,多则10余人,“有事找老丁”已经成为附近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口头禅。
“我天生就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丁玉平说,在河南邓州老家时,他就是侠义心肠,见不得不平的事情,喜欢给乡亲们调解纠纷,2000年底,他随到义乌打工的妻子来到义乌,经营着一个小副食店。老丁说,看到不少在这里打工的人常常很辛苦地劳动,却受到黑心老板的欺压,有时候忙了大半年连工资都要不来,令他气愤不已,就萌生了替大家维权的想法。于是他就在自己临时搭在路边的副食摊点办了一个“法律咨询站”,商店里四面贴满了宣传标语,外面也摆放着很多法律宣传板。在过去的几年中,自己倒贴钱为民工讨工资的事情经常发生。
老丁家庭的收入不多,孩子还在上学,本来出来打工是为了多挣钱,而这些年为了帮助打工者维权,耽误了丁玉平很多时间,经营的小副食店也经常因为要帮助别人而扔下,影响了生意。老丁有时也靠在维权宣传时骑三轮车拉人挣钱,多年来,主要经济来源是妻子的打工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假期他还带上上初中的儿子跟着他做普法维权的小“宣传员”。
“说实话,我识字不多,也没学过法律,仅靠看电视节目和常理来‘断案’。”丁玉平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喜欢看法制类节目和新闻,并买了一些相关书籍。后来他便开始有意识地剪报,将报刊上的典型案例收集成册,至今已累积了40多本厚厚的剪报。此外,除了看“今日说法”、“焦点”等法制类电视节目,他还购买了《交通法》、《劳动法》、《打官司实用手册》等书籍,并将它们摆放在副食摊的透明柜中,供大家翻阅。
通过多年积累,丁玉平学会了一些法律常识,并开始逐步在周围普法,告诉那些“受委屈”的外来务工者到哪里维权,应该争取哪些权利等。丁玉平说:“很多务工者都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遇到问题自认倒霉,甚至采用过激手段,最终吃亏的是自己,所以首要的就是普法。”
为了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能够理解生硬的法律条文,丁玉平想了两个办法。一是收集剪报,将报纸上刊登的典型案例收集成册,并通过这些事件案例告诉外来务工人员应该守法,让他们知道不守法造成的后果。另一办法就是自编顺口溜,并制作成展板。这些顺口溜读来朗朗上口,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实际,劝说他们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在外打工要守法,工友互帮是最佳”、“工资发了莫乱用,血汗换来真心疼;留点身边自己花,其余全都寄回家”……
“眼看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我就受不了。”前不久,在义乌市城西打工的母女三人找上门,向老丁诉说了遭遇:18岁的姐姐在车间被轧断一根手指,老板不理不睬,连误工费都不肯付。“母女三人抱头痛哭,我看着很不是滋味,立即带她们去找老板,要求赔一万元工伤补助金。老板骂我多管闲事,问我凭什么帮她们,我听了很气愤,只能求助于相关部门。”老丁说。
在调解时,老丁依旧遭遇“白眼”,“他们问我有没有律师证,说我没资格管,就把我推出门外。”“我不是律师,也不是执法人员,想帮他们也力不从心啊。”丁玉平为此很痛苦。
“我免费义务宣传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学法懂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老丁知难而进,仍坚持做力所能及的普法维权工作。令丁玉平感到欣慰的是,他帮助打工者的事感动了周围的人,该地何麻车村委会免费给他换了维权新家,一家广告公司老板知道他的事情后,免费给他做了些新展板。附近一对开复印店的福建夫妇,只要是老丁去印制宣传名片、复印材料,甚至做展板都是免费的。每次成功帮助一些民工讨回了被拖欠的工资或者解决了矛盾,那些务工者都会给他送来锦旗,称他为“民工守护神”、“弱势贴心人”。尤其是报纸、电视等一些媒体报道了他的事情后,平均每天有五六人来咨询求助。由于他的知名度高了,很多老板都认识他或者听说过他。因此,现在他去帮农民工解决问题也比过去容易多了。
八年来,他从各种报刊剪下的有关民工维权知识的剪报达20多公斤,无偿帮助900余名民工讨回了公道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