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在自然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用好身边的材料,掌握更多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实践,对部分实验器材作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选择更容易理解的实验材料。
比如在学习《春天里的花》时,文中提供的白玉兰、绣球花等在我们这儿不常见,且学生也不认识,因此,我就选择他们熟悉的油菜花、桃花等来代替,使学生易采摘、易观察、易理解。
选用典型的实验材料。
在上三年级的《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易观察胚根、胚芽的蚕豆、花生等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提供了较难观察胚根与胚芽的玉米、小麦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准确认识了种子的结构。当然,这些种子我提前几天已对它们进行了催芽。因此,实验效果好。
重视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得更“明”。
让实验器材“站”起来。上三年级的《连接电器》一课时,我解决了因电路图较抽象、器材小、学生很难看清楚等问题。办法是:预先准备好一块较大的木板,将电源、电珠、开关和导线科学地安装在示教板上,让实验器材“站”在学生面前。上课时我演示如何连接电路,一目了然,学生动手连接也不费力,能够很好地掌握连接电路的方法。
将实验用水染色。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实验中的现象,有时在实验时还可以进行着色。比如《热胀冷缩》一课,我在水里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柱上升与下降现象更明显,学生可清楚地看到有关“热胀冷缩”的现象。
总之,自然课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就必须在“准”、“透”、“明”上下功夫,让学生易观察,易理解,易操作,通过实验去认识大千世界的奥秘。
(作者单位:邓州市城区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