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样走进清华大学!

2007-07-19 17:23:24 作者:贾林伟  刘清波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71710,马春正在高集乡李岗村家中帮母亲忙着家务。见有记者来访,他摸索着从镜框后面拿出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715,他收到这个盼了多年的“宝贝”。

东厢两间低矮土坯房,西边一间泥砌红砖房,12英寸黑白电视机,一盏40瓦的电灯……说到这个家,马春正说自己是幸福的,至少有个母亲时刻牵挂着他,尽管岁月已使母亲早早老去。

5岁放羊,9岁上学,14岁打工,18岁初中毕业,21岁再打工,22岁考入清华大学,这是一条怎样的青春之路?!昨日,记者尝试着探寻他痛苦与希望同在、挫折与梦想共生的心路历程。

 

灰色童年――5岁放羊,巴望上学

马春正原籍并非邓州。1987年,两岁的他被母亲王等英从湖北省房县带着一路逃荒,来到邓州市高集乡李岗村。45岁的母亲再嫁马东组农民马长更,一个仅有两个土坯房的落魄汉子。继父耳聋腰驼,为人倒也实在。

5岁开始放羊,马春正回忆时说,其实是羊放他,营养严重不良的他根本拉不住羊。最让他不开心的是,因为自己是“山里娃”,不友好的小伙伴根本不和他一起玩,寂寞的灰色成为童年天空的主色调。6岁时,同村伙伴都入了小学,母亲四处借钱也没能凑够上学的费用,放羊成为那个男童的主要生活。

寂寞中,他发现了另一片天空――画画。羊去吃草,他用棍棒在地上画寿星老儿,这是家中墙上的一幅发黄的图画。一起放羊的爷爷们夸他说画得跟真的一样,马春正回想起来,正是他们不经意的话儿让他找到了一生的方向。

此后的5年里,墙头、门上的“嫦娥奔月”、“丹凤朝阳”贴画全出自这位寂寞男童之手。9岁那年,他步入了小学的大门。

 

蓝色少年――两次打工,只为求学

14岁,马春正以两门均优的成绩考入高集乡一初中,一个离家两公里的学校。上衣是小学老师马长安送的,学费是姑姑替交的。对于初中生活,他充满了憧憬,尽管早上冷水吃馍、一天两趟回家吃冷饭。

半年后,母亲再也拿不出学费,他只好回了家。2000年正月十六,不足15高的马春正跟随邻村人去了郑州一家私人砖瓦窑场打工。30公斤的体重拉着500多公斤的砖坯车,一天他能拉二十几车,一天下来能挣十多元。

那年腊月二十,他回到了邓州老家,给母亲买件毛衣,为继父买双棉手套,余下七八百元成为初中三年的全部费用,然而他常常胸闷、咳血,让母亲心疼得直流泪。

3年后,他成为二高中一名学生。次年,转入四高中师从韩永勤、刘小娜学习美术。帮助学校餐厅打饭、洗碗、收盘,他吃了两年的免费饭。

高二的学费是他2004年暑假在邓州小十字街一建筑工地上打工挣的。当时干了40天,包工头赖着不给工钱,马春正拿着家乡的柿子找到包工头妻子,才算要回480元工钱。

第二次打工在2006年。那年,他考入西安美术学院,一人怀揣父母卖粮的2700元去了学校。一个月后,因为无力交纳学费,他瞒着父母悄悄回到邓州,又先后到郑州铁路六小、国棉四厂学校带学生主讲美术挣大学学费。

 

红色青春――感恩母爱,梦圆清华

今年夏天,他再次参加了高考,并以总分995分(含专业、文化课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录取,高出该专业分数线38分,成为全国20个被录取者之一、河南省两人之一。

回望来路,马春正最感激母亲。他说,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无根超人”,根在母亲那里,就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就失去了力量来源。母亲和继父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红砖平房,他相信他能帮父母实现这个愿望,尽管红色青春的前面仍有荆棘与坎坷。

822,是他到清华大学报到的日子。这几天,他仍奔波在高集老家与邓州市区之间做家教、带学生,筹措自己下半年北京的生活费。

踏上青春之旅,马春正有梦想,有酸楚,但他昂首高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