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不能再下雨了,不然麦子收不了,发芽了,今年又要减产了。”
前一天下了一天暴雨。
邓春霞是邓州市龙堰乡小河村人。早上6点起床,打扫屋里、院里,做饭,洗衣服,喂鸡鸭。邓春霞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这些活,要在孩子醒来之前做完。孩子醒了,她就要开始忙了,喂奶,换尿布,洗尿布。
邓春霞的娘家在平舆县。1995年她到东莞的一家玩具厂打工,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因为打工,结婚后一直没有要孩子,直到去年怀孕了,邓春霞才不得不回来。29岁要孩子,对于在农村的她来说算很晚了。丈夫在她生孩子时回来一趟,孩子未满月,就又去打工了,现在深圳的一家家具厂,每月有千把块的收入。
“房子盖的最好的,都是有人在外面打工的。”站在村头,邓春霞指着几户人家的两层楼房说。
感觉到还没有干多少活,太阳已经直直地挂在头上,又该做午饭了。邓春霞把孩子放在学步车里,开始做午饭。她擀了面条,去田里拔几棵苋菜丢进锅里,到婆婆家拿一个洋葱,用两个鸡蛋炒了。
“俺就是农村人,能在城里生活一辈子?俺只想打工挣个零花钱。城里也不好,没有钱哪里也去不了,上个厕所都要钱。一直打工,老了不能打工了怎么办?还有城里人看不起我们打工的,想做个小买卖也不容易,城管队的掀摊子,收这费的收那费的三天两头来收费。”邓春霞边扒着面条边说。
院子里传来了自行车的铃声,是妹妹从乡邮政所回来了。她把头发染成了黄色,是这个村庄不多见的女孩,即使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没人看出她来自农村。她帮邓春霞取回了丈夫寄来的900元钱,是今年收麦子的钱。
“我们最大的愿望是趁着年轻,打工挣点钱,不用为下半辈子发愁,还有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然长大了还像我们一样去打工?”邓春霞把钱数了三遍。
“孩子还没满月就走了,能不想孩他爸吗?他也想我和孩子,离恁远,咋办?只能打个电话,一星期打一次,都是他打来,打到婆婆家或者邻近的村干部家,喊我去接。等孩子周岁了,扔给婆婆,俺还要出去打工,不打工咋办?种地累又挣不了几个钱。”
“还是写写俺婆婆吧,她们那一代人,受了一辈子苦,老了还要一人带几个孩子,比我们更不容易。”
午后的村庄更加安静。河上的漂浮物,让人能够感觉到小河在流淌着。一条黄狗趴在村口,见了陌生人也不叫。五六个孩子背着书包,向村口的幼儿园跑去。四五个中老年妇女抱着孩子,在村头的树下闲聊。
“现在收麦子也不难,有联合收割机,老人能帮帮手,孩子能打打下手,还有邻居到时能帮帮忙,村里也成立了留守妇女帮扶队。”邓春霞抱着孩子和她们有说有笑。
她说,这是她们一天最闲的时刻。
邓春霞的大家庭一共有15口人:两个70岁左右、一辈子没有成家的伯伯;57岁的公公和55岁的婆婆;大哥4年前得了白血病,花了几万没有治好,留下了大嫂和分别为14岁、6岁的两个孩子;弟弟和弟媳在珠海打工,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5岁,由公公婆婆带着。妹妹18岁,已在广东黄埔打工5年。
邓春霞的大家庭有24亩地,每亩可收麦子
邓春霞所在的小河村有360户1700人,在外打工的有500多人,其中有100多名留守妇女。小河村所属的龙堰乡总人口5.1万,有1.7万打工人员。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来收麦也要赶回来的男人们,除了近距离的,如今也不回来了,约有四分之一的留守妇女承担了家里的农活。
农业大县的邓州市总人口150万,外出务工人员有30万:20岁以下未婚的;20岁以上结婚没有孩子的,往往一起打工;有孩子的,则把孩子留给妻子或者老人,他们中有些成了留守妇女。当地人开玩笑说,如今俺村只剩下了38(妇女)、61(孩子)、99(老人)“留守部队”,这成了农村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