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最近,在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基地――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从四面八方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川流不息,有的聆听雷锋战友献身说教,感受伟大的雷锋精神,有的组织党员在展览馆前重温入党誓词……。“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内陈列的照片与实物是邓州籍雷锋的战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1960年8月,邓州560名青年应征入伍,与雷锋共同分在了原沈阳工程兵团10团,有的在同一个连队,有的在一个班排,共同生活、战斗了两年。亲眼目睹、感受了伟大的雷锋精神。后来这560名青年相继退伍、转业回到了家乡邓州,矢志传播和实践雷锋精神,他们当中有雷锋生前所在团团长、政治处主任,有原雷锋团一、二、三营营长和教导员……,恰恰是一个“编外雷锋团”。
40多年来,他们以雷锋的战斗为荣,坚持“像雷锋那样做人,不给雷锋抹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实践、传播雷锋精神。
“活雷锋”――宋清梅
1960年,年仅20岁的宋清梅报名参了军。非常巧合的是他和雷锋分到了同一个团队,与雷锋所在连队只有十多米之隔。1962年2月,他被团里推荐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而已是共产党员的雷锋是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的。雷锋在车站、扶老携幼、拖扫车厢、给旅客送开水;为期九天的会议,宋清梅和雷锋同住一个房间,又切身感受了雷锋的平凡和伟大。会议结束时,宋清梅的笔记本上有了雷锋的赠言:“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雷锋走了,赠言闪烁着光辉。宋清梅以之为座右铭,从战士到班长、到排长、到指导员、到教导员,一步一个脚印,38岁时被组织任命为雷锋团的第九任团长。1985年,宋清梅转业回到了家乡邓州,安排在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工作岗位,从正团到副科,一干就是10多年,这期间委员会换了六任主任,每任主任都比自己年轻,宋清梅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当好助手。他无怨言,他践行着雷锋的闪光赠言。
如今,双鬓霜染的宋清梅已是16所中小学校的政治辅导员,被第四师范学校聘为“德育基地顾问”,被邓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了“青少年校外政治教师”荣誉称号。他先后应邀做学雷锋事迹报告200多场次,听众达多万人。近几年,老宋带领“编外雷锋团”的5名成员,应邀前往重庆作巡回报告,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和驻军官兵的体会是:可信、可敬、可学。“继传统、掏红心,谱写园丁曲;学雷锋、洒汗水,甘当育花人”的鲜红锦旗是当代学子和官兵由衷的慨叹。
“一碗端”――姚德奇
去年三月,中共中央委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李良辉中将来到了“编外雷锋团”,在座谈会上他“点”了这个雷锋生前所在团的政治处主任。将军说:“他在单位和工作都在主要位置,所接触到钱啊、物啊很多,别人找他求他难办的事,何止一次两次,但他都从不违反原则,没收过别人的礼物。这不就是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不为个人谋私利,不搞特殊吗?这样高大的形象,我看是我们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个典范、一面旗帜。”
姚德奇1960年一入伍就与雷锋同生活、同学习、同训练、同睡在一张大通铺上,与雷锋同作为学“毛选”积极分子参加演讲会,还共同作为校外辅导员(雷锋在望花区小学,姚德奇在建设路小学),为祖国下一代的茁壮成长贡献过聪明才智。为了做好工作,姚德奇经常与雷锋在一起探讨交流,受到过很多启发,得到过很多帮助。
1984年姚德奇回到了邓州,先后在市建设局、土地办上班,最后被任命为市房管局局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雷锋精神。担任建设局副局长时,先后被市和地区评为党务工作先进个人。担任土地办副主任时,他带领办公室人员对2300余家建房户进行了逐个清查核实,反复登门宣传解释,妥善解决了600户的违章和超面积建房问题。
1991年邓州市成立房管局,政府只拨付了5000元的开办经费,他不等不靠,租了两间房,便展开了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经过短短几年艰苦创业,各项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去深圳考察工作,找到一家便宜的旅店歇了脚。第二天,有个同志鼓足勇气向姚德奇建议:“咱们也去尝尝那早茶。”姚德奇说:“什么早茶?那玩艺不和咱的口味,咱河南人还是吃面条香。”在深圳考察了几天,他们住的是设施落后的旅店,吃的是便宜的快餐。他常说:“想想雷锋,咱哪怕糟蹋国家的一分钱,心里都不安。”当局长期间,曾有两次出国考察的机会,可他一算帐,出一趟国一个人要花好几万,就心疼。结果都被他以工作忙、走不开推掉了。姚德奇一直坐的还是成立房管局时花2000元钱买来的旧吉普。跑起来,车屁股一溜烟,人称“一杠烟”,单位有的同志办事宁肯骑自行车,也不愿乘坐,想购买新车,可又深知局长的脾气,最后还是在市领导的过问下,老姚不得已才同意买了一辆桑塔纳。
他立下了一条规矩:不管是谁,接待时就是一碗羊肉,两个油饼,概莫能外,美称“一碗端”。一次,市里一位领导到房管局检查工作,中午同样吃的“一碗端”。事后,领导半是玩笑半是赞许的说,老姚真是铁“抠门”,这一碗端的名不虚传。
“园林骆驼”――张三明
在邓州市园林处有一个被驻地人民称作“园林骆驼”的副处长,他就是原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雷锋生前战友、优秀共产党员张三明。
1960年入伍的张三明和雷锋同在一个连队,雷锋开汽车搞运输,他赶马车送给养。像雷锋一样,张三明也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用手中的马鞭子甩出了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当年,《人民日报》曾以《为革命甩一辈子马鞭子》为题,报道过他的事迹。1982年,张三明从副营长的岗位上转业回到地方,组织把他分到乡里分管畜牧工作。报到后第二天,他就背起行囊走乡串户了解牲畜的防疫情况。当他了解到以前兽医注射疫苗大都是白天,而由于气温高,疫苗存活率低,家畜死亡率高的情况后,他立刻组织了一个防疫小组,由他带队披星戴月地奔波在乡村的田野上,足迹跑遍了全乡十多个村,使全乡家畜的存活率从原来的30%,上升到90%。
1990年,组织派他到自来水公司安装队工作,当时市人民路以南的自来水管道严重老化,而铺设管道要经过十几处齐腰深的污水坑,有人提议绕绕道。张三明说:绕道是绕国家的钱,干工作怎能让几个水坑挡住?几台抽水机运来了,他带头跳进臭气熏天的坑内一锹一锹地清除污泥。盛夏,气温高达39摄氏度,张三明头带草帽,身背水壶,自始至终坚持在工地,苦干三个月,水管接通了,捆绕市民多年的用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1991年,市政府让他到刚刚成立的园林处牵头。全处40多名同志要负责全市28公里的绿化带近370亩地的绿化护管任务。那一年,邓州出现了195天的持续大旱,花卉树木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张三明急火攻心,嘴唇上满是燎泡,每天带着人往返几十里拉水浇树,可仍然抵不住大旱的巨大摧毁力。他多么渴望有一台浇水车啊,可单位没钱,危难之处方显英雄本色!雷锋战友不是早就提出了“钉子精神”么?自己动手做!他带领大家起早贪黑地焊出了两个大水箱,再固定在三轮车上,就有了自己的简易浇水装备。原有花草树木保住了,新栽树木的成活率高达95%,可张三明的胆结石连续犯了三次。那一年,张三明也就有了现在的名字“园林骆驼”。
岁月无痕,岁月有痕。“编外雷锋团”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新的追求。像曾为雷锋守过灵的韩振马,退伍后一直在军工企业开车,他手把手教会的驾驶员就有120名;像下了岗而在街上摆起了修车摊的魏长鑫,有人说这是给雷锋丢脸,他坦然地说:“新时期句应该有新的择业观,摆摊也是就业,修车也是为人民服务”;像曾和医务人员一起抢救过雷锋生命的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陈远友,坚持为患者送药30多年,义诊3万多人次,被群众称为卫生系统的“活雷锋”……
“编外雷锋团”的先进模范事迹数不胜数,本文所提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