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花叶:扛起邓州越调传承大旗

2019-03-22 20:49:07 作者:肖晨曦 来源:
分享到:

     近日,记者来到桑庄镇孟营村,刚到村口,便听到了“咿咿呀呀”的练腔声,循声望去,红色大布上书写的“孟营老越调剧团”映入眼帘,老师孟花叶正带领着她的学生练习水袖和唱腔。

     孟花叶是我市越调传承人之一,自13岁便开始随着父亲登台演唱戏曲,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在不到一年时间,便从跑台的小兵唱到花旦。“那时候我想,我要在台上唱一辈子。”孟花叶说。

     1999年,随着电视的兴起,舞台戏曲遭遇“寒冬”。这个时期社会上兴起“下海”热潮,孟花叶迫于生活的压力,无奈离开唱了十年的舞台,南下去广州打工。“外出打工的忙碌,并没有给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前几年,父亲去世了,父亲的遗愿就是希望越调后继有人,能传承下去。”说起父亲的临终遗愿,孟花叶难掩心中的悲伤,“2017年,为庆祝国庆,公司组织文艺演出,我唱了一段《收姜维》,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个曾经的舞台,那时我才明白,越调始终是我心里那份割舍不下的眷恋,所以我决定回家,继续将越调传承下去。”2018年夏,孟花叶告别工作生活20多年的广州,回到邓州开始了她的戏曲传承路。

     近年来,戏曲氛围越来越浓厚,但戏曲传承面临的困境也随之凸显,戏曲人才待遇普遍偏低,无法吸引年轻人,导致许多经过长期科班学习的年轻人在毕业后选择改行,这无论是对院团还是对戏曲的传承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从‘零’开始。”孟花叶的越调传承路,是从置办场地开始的。在维修房子的过程中,因为想节省一点人工费,她亲力亲为,不小心被钢筋压断了腿,为了赶工期,她拒绝了医生住院的要求,打着石膏吊着点滴依然在修戏箱、买戏服。

      “师姐,你既然回来了就成立剧团赚钱,教小孩子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现在大家都跟有剧团了,赚钱要紧,谁有那闲工夫来干这事儿呀,别到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孟花叶的同行老友纷纷劝她放弃教孩子们唱戏这件事,可孟花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当我看着有些唱戏技巧被人遗忘在角落里,我感到很心痛,我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弥补这些遗憾。”孟花叶说。

     置办完基础设备,开始招收学员。“招收学员不能将就,想培养出优秀的传承人,不仅需要我的努力,更需要孩子们的配合和家长的支持,为了建立好这个信任纽带,从一开始我就免费招生,尽最大努力给学生们最好的教育。”孟花叶说。

     短短几天时间,报名学戏人数就达到了30余人,年龄跨度从9岁至30岁不等。“我非常喜欢戏曲,从小跟着爷爷听戏,可是教唱戏的地方太少了,听说孟老师在招收学生,我就赶紧过来报了名。”小杨营镇学员郑羽希说。

     戏曲是一门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学生们的学习道路是漫长的。孟花叶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带着学员们去河边练腔、喊嗓子,日常训练时孟花叶对每一个细节严格要求,学生们常常练功练到腰酸腿疼,汗流浃背。有时练得太苦,学生们问:“老师,咱们什么时候结束?有点累了。”孟花叶不断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学生们又乖乖地归队,拿起道具,继续练下去。

     持之以恒的训练,使戏曲零基础的孩子们一个个开始变得有模有样起来,有了身形,有了神韵。孟花叶开始给孩子排练他们的第一场戏曲——《下花园》,汇报演出的时候,家长们惊呆了。

“看他们第一次演出的时候,激动得我都哭了,在家调皮捣蛋的小孩儿,竟然在台上唱得像模像样,谢谢孟老师,她付出太多了。”学生孟亚晴的父母在观看演出后说。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孟花叶让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戏曲进校园、文化下乡等各种活动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孩子们在舞台上越来越成熟的表演,使孟花叶感到欣慰。“在这里跟着孟老师学到很多戏曲知识,课余时间孟老师还帮我们补习功课,去年期末考试我的成绩也提高了,我喜欢这里,更喜欢孟老师。”13岁的田杨萍说起自己的戏曲之路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戏曲不仅是戏剧家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更凝聚着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包含了戏曲保护与传承、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实施办法,我相信以后的戏曲之路会越来越广阔。”说起今后发展,孟花叶信心百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