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草木青翠,万物勃发。一座座厂房安静地矗立在产业集聚区内,各企业机器开足马力不停运转,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园区入驻企业由2015年的97家增长到如今的213家,规模以上企业从46家发展到68家,从业人数突破3万人,2018年纳税1.74亿元……这一个个数字凝聚着产业集聚区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
近年来,产业集聚区坚持配套带动战略,以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承载能力,作为推动项目落地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如今,行走在产业集聚区,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一条条标准化道路四通八达,道路两边绿树掩映;一个个街心花园绿意盎然,赏心悦目,宛若“人在花间行,车在绿中走”,随处可见的美景,不但提高了园区的“颜值”,而且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的场所。这是产业集聚区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发展格局的真实写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据产业集聚区主任杨威介绍,为了使园区更好地服务企业,助推企业发展,园区在设计之初就按照“五规合一”要求,结合产业集聚区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建成区、发展区、控制区的功能布局调整,着力形成功能匹配、紧凑集约、有序开发的空间格局。现已聘请河南省规划设计院,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设计,正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同时,高标准规划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专业园区业态布局和详细布局,以“园中园”的方式谋划推进产业孵化园、服装产业园、化纤产业园等园区集约科学开发。
谋定而后动。市产业集聚区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主要抓手,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自身魅力,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园区争取各类政策资金,整合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五纵十横’道路路网为目标,推进断头路建设,先后打通了北京大道南延、丹江大道东段、平安大道南二环段等道路,全年新建道路11000米,完成投资2.6亿元。区内主次干道及区间道路总长达到135公里,基本形成了‘五纵十横’的主干道道路骨架。”市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刘新明说,产业集聚区同步建设了220余公里供排水管网、240公里电力线路、220KV变电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全年新增自来水管道12000米、电力线路5000米,新增绿化面积3300平方米,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
如果一个城市缺乏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市民生产生活不方便,即使再美的城市也难聚集人气,产业集聚区深知这一点,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配套设施的跟进力度。
“园区配套设施越建越完善,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越来越舒心。”圣艳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去年,刁南干渠引水工程顺利竣工,解决了化纤产业园2万台喷水织机用水的问题。华润燃气北京大道天然气运维中心全面开工建设,60000立方米储气能力全面满足工业用气需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有序推进,区内医院数量升至两家。
与此同时,客运站以及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先后落户园区,园区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担保中心、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监督检验中心、省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邓州工作站等公共服务平台,软硬件设施日趋完善。
记者从产业集聚区办公室了解到,2019年,园区力争汽车整车生产达到1.5万辆,轿车车锁等零配件实现7000万件,涡轮增压器达到50万件(套);棉纱产量达到8万吨,化纤产量达到3亿米,服装产量突破1.6亿件。预计区内工业企业增加值达19.5亿元以上,较2018年增长1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较2018年增长19%以上;区内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新申报“四上”企业8家以上。
“下一步,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将紧紧围绕改革创新发展大局,强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工作改革发展,筑牢经济发展‘大底盘’,推动园区工作向更高质量迈进。”刘新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