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雨露润花朵——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侧记

2019-06-18 09:29:50 作者:通讯员 王延丽 朱永奇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校园花红柳绿,干净整洁;一座座设计规范的建筑拔地而起;城区学校班额大幅下降,乡村学校学生回流……近年来,这些现象已经成为我市学校的新常态。

  这一嬗变,主要得益于我市近年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实施的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措施。

  努力破解“大班额”问题

  “现在的学校真是太漂亮了,有舞蹈室、书法室、音乐室,还有标准化大操场。”三年前,城区四小北校区六年级学生高晓阳和小伙伴们一同从四小南校区分流出来,搬进了北区新校。

  “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切实增加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是破解城镇‘大班额’,推动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市教体局局长李莉介绍,2011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3.36亿元,在城区新建了四小北校区、花洲实验小学、思源学校、解放商城学校、北京路学校等5所学校;将原党校、卫校搬迁后校舍改建为中小学校,并与周边优质学校进行集团化办学;对有场地扩建的城区一初中、一小等8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共计增加学位2.34万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在城镇化率一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与10年前相比,我市城区平均班额小学下降13.3人,初中下降12.2人。

  改善条件学生“回流”

  “前几年,学校只有一座6个教室的教学楼,学生只有100多人,教师没有办公室。”陶营镇张寨小学校长全玉钦介绍,如今,学校综合楼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师周转宿舍即将完工,新建教学楼项目也已完成招标。学生学习环境变好了,教师干劲更足了,如今学生已将近500人。张寨小学的变化,是邓州农村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大力实施校安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校舍维修工程等,其中,2014年至2018年用于农村学校校建类资金达6.58亿元,新建改扩建和维修校舍面积达62.9万平方米;用于设施设备配备类资金9343.6万元,全市农村学校包括教学点在内全部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

  李莉介绍,今明两年,我们将先后为212所成建制学校购置图书、仪器,在全市学校实施220个建设项目。

  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五年前,我们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将近50岁,经过这几年补进年轻教师,现在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40岁,整体队伍更有活力了。”都司镇大罗小学校长李克勤深有感触地说。

  师资均衡且不断优化,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市按总量平衡、退补相当原则,盘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数,每年大批补进教师。2011年以来,全市共补进教师2488人,占教师总数20.1%。仅2019年,我市就规划招聘教师945人,其中面向社会招聘300人,特岗教师200人,人事代理补进400人,全科教师45人。目前,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已经到位,人事代理补进教师正在进行。

  此外,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市政府出台文件,对乡村教师进行工作补贴和生活补贴,对乡村走教教师给予交通补贴。“我从教21年,每月可以领取工作补贴300元,生活补贴100元,再加上我到周边学校走教,每个月可以领取交通补贴400元,一年下来我比城区教师多收入近万元。”孟楼镇耿营小学教师张向东谈到自己的收入时满意地说。

  规范化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据悉,我市6次修订了中小学校管理细则,特别是针对均衡发展工作,明确了“学生减负”及“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等措施,指出“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创新作业方式,分层布置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作业”“严格要求控制班额,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

  从2015年开始,我市实施“学校管理督导百校行”活动,围绕年度教育工作重点,结合常规督导内容,对学校管理实施综合督查。

  “每次督查,从校容校貌到学生就餐就寝,从课堂授课到阳光大课间活动,督导组首先关注的是学校管理规范化问题,这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再加上随后的点评和回头看,可以说通过‘百校行’活动,实现了我们对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全程掌控。”李莉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