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祥瑞,阳光普照,一片碧绿的大毡子铺展开来,一股沁人的艾香扑鼻而来。
“造福家乡是我和战友们不变的情怀,相信在艾草的行业里,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会带领家乡人走得更远。”50多岁的张守合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像是自言自语。
仲景源艾业公司种植的艾草从2016年的1000亩到今年的6000多亩,这是张守合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在家乡赵集镇创造的奇迹。
张守合1965年5月出生于赵集镇西孔村,1982年10月入伍新疆伊犁36842部队,1985年10月退役。
从部队复员后,张守合到河北邯郸油泵厂维修服务中心学习油泵维修一年,随后他选择自主创业,在山东聊城建立油泵维修中心,一干就是10多年。
“一个外乡人在异乡创业,我经历了酸甜苦辣。最艰难时期,让我坚持下来的是在参军过程中磨炼出的坚强意志。”张守合说。
经过摸索和实践,张守合在聊城设立了10多家连锁分店,成为山东西北最大的油泵维修中心。10多年里,他利用技术领先优势,不断地培养家乡有志青年,带出的徒弟有100多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为邓州校油泵产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0年张守合回到南阳创业,加盟全国连锁饭店。2014年他又投资建立南阳中和光学有限公司。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儿时的梦想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心结,从农村来回到农村去,我能给家乡做点什么?”张守合说。
2015年张守合和战友黑先超等一起,在家乡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传统农作物,但效益并不好。
“当过兵的人就是这样,我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越是困难多,越要去拼搏,我们在外创业能成功,回到家乡更不能轻易放弃。”张守合的话语铿锵有力,似乎回到了当年的军营之中。
张守合和战友们经过考察,发现艾草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南阳艾草没有大规模种植。他们组织一批战友率先种植艾草,没想到非常成功。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他们培育出一种长势好、出绒率高的特殊艾草,把其命名为仲景红艾,这为大规模种植艾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现在的仲景源艾业有限公司已在赵集镇一带流转6000亩土地,成功选育出了高含绒量的优质宛艾,并独创全年365天种植技术。公司采用“基地十农户十工厂十网络及实体店”的经营模式,下设两个种植合作社和艾草加工厂,是南阳地区乃至全省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目前公司正向深加工和精加工迈进,致力于把我市北部地区打造成“艾草之乡”。
记者走进公司生产车间,一捆捆艾草堆放如山。公司负责人黑先超介绍,目前的生产流水线,能够把艾草深加工成艾条、艾棒等,用于艾灸,项目约需劳动力150余人;公司规划为200户贫困家庭代租代管1000亩土地种植艾草,每年可为贫困户分红5000元;公司加工车间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就业,并优先使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人员到基地和加工厂务工。赵集镇60多岁的冀文伍,到艾草基地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一个月下来有1000多元的收入,使他家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正在田里除草的贫困户周玉素,动作麻利,笑容满面。自公司成立以来,她一直在此务工:给艾草打药、除草等,一年能挣到6000多元。
几年来,公司已吸纳附近劳动力2000余人,涉及赵集镇、罗庄镇和张村镇共13个行政村的农民900余户,到种植用工高峰时期,最远有镇平县贾宋镇和马庄乡的农民也来这里务工。
“随着规模种植的扩大,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我思索的重要内容,2017年云南昆明之行,我看到普洱茶工艺摆件后,受到启发,想到艾有杀菌驱瘟功效,同时具备越陈越好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普洱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组织工人立即进行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9年初生产出了艾茶艺工艺摆件,这个项目填补了国家空白,我们也已申请了发明专利。”张守合说。
回到家乡创业,扎根黑土地,把仲景源艾业不断发展壮大,造福家乡更多的人,是张守合很自然很朴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和仲景源艾业的一群战友们的大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