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产业富民曲——我市产业扶贫喜结硕果

2019-08-26 09:33:08 作者:李永先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在全国第二个“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九龙镇姚营村的贫困户李桂芳笑了:他2016年种植的7亩冬桃,枝头挂满果实;2017年增植的4亩冬桃也长势喜人,加上养殖的小龙虾和黑鱼,今年纯收入突破6万元是没问题的。

“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居然成为现实,一年收入几万元,一亩地的收入几乎是过去7亩地收入的总和,对我这个贫困户来说,简直就是奇迹。”8月20日,看着丰收在望的冬桃,李桂芳满脸笑容。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规模经营为引领”,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针对贫困户不同情况精准施策,通过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产业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到户增收等途径,构建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群策群力,不断探索出扶贫带贫的新途径。

“三权分置”盘活土地资源

我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从试点到推广,盘活了土地资源。“流转—整理—再流转”,市农村土地开发有限公司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再由公司投资建设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经营。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

全市参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贫困户2346户5920人,共流转土地9096亩,人均资产收益981.31元/年,比流转前增加300元,增幅40%;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每年可以获得土地溢价收益约几万到十几万元不等的资金,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部分村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状况;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让贫困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部分贫困群众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化经营;部分贫困群众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更多的贫困群众安心外出务工、经商,增加了转移性收入。

产业帮扶提振精气神

作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和“河南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河南黄志牧业集团,探索出分散式养殖、集中化处理、循环式利用、生态化发展的“邓农模式”。企业的食品安全产业链,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环保、低碳、绿色、生态发展产业链,实现绿色、环保、综合利用的生态循环;龙头企业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带动全市6个乡镇的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两链一带”成为穰原大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成为贫困户致富路上的“加速器”。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在重推产业带动发展中,制定以奖代补的产业扶贫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加、商”等特色产业实施以奖代补,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特色产业扶贫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像李桂芳这样的贫困户,特色种植不仅每亩土地政府补贴200元,而且让技术人员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2019年全市计划申报以奖代补贫困户12197户1780万元,截至目前,已发放第一批奖补资金2934户491万元。

多举措助推产业振兴

为加快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市委市政府采取户贷户用、企贷企用模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注入源头活水,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和持续发展后劲。

目前,全市金融扶贫累计贷款6.4亿元,带动贫困户14346户,金融覆盖率79.05%。采取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签订四方协议的方法,户贷户用983户,扶持资金4878万元;企贷企用13363户,扶持资金51457.5万元,为贫困户自主创业和抱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李桂芳就是户贷户用的直接受益者,政府5万元的小额贷款,让他每年仅小龙虾一项的收入,就在万元以上。

在92个村建设村级光伏电站100个,近2000万元的光伏发电受益全部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4000余户贫困户分红800余万元;开发公益岗653个,安置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以志智双扶“三个一”为载体,从产业增收、务工就业、公益道德、环境卫生等方面,每月对贫困户进行评定,调动了贫困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

“产业扶贫不是什么花架子,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是让群众尤其是贫困户致富的政策与措施。在九龙镇的贫困户中,依靠产业种植和带动,已经正在脱贫的贫困户不在少数,这也正是我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扶贫带贫的初衷。”九龙镇党委书记赵中玉说。

如今,孟楼镇的高粱、九龙镇的冬桃和黄金梨、白牛镇的寿桃、构林镇的葡萄、张楼乡的火龙果、都司镇的水稻、腰店镇的蔬菜、赵集镇的小龙虾等,这些特色产业种养殖正慢慢扩大并形成规模,徐徐拉开一个个“农民丰收节”的丰收序幕,在穰原这片热土上,奏响产业富民的幸福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