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小杨营镇孙庄村贫困户付志敏安顿好双目失明的儿子,步行来到村头的鸿鼎帽子厂,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她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顶帽子在她手中已见雏形,现在干活不用出村,每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让付志敏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厂里按计件算工资,多劳多得,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村头企业的到来,不仅让留守村民变成“上班族”实现增收致富,也成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一剂“强心针”。
“车间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分配,在潜移默化中让贫困群众树立了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既扶贫又扶志。”市扶贫办主任李征说。
付志敏工作的鸿鼎帽子厂是返乡创业人员曾小平2014年创办的,是产业集聚区圣新源纺织品有限公司16家乡镇加工点之一,主要加工棒球帽等出口产品,带动周边40余名劳动力就业。
据曾小平介绍,他以前在广东一家鞋厂任车间主任,随着家中父母年岁增大,孩子也需要照顾,便决定回乡创业。在寻找创业项目时,他发现圣新源纺织品有限公司正在设立乡镇加工点,经过调研,了解圣新源生产的棒球帽市场前景好,货源充足,并且不压货款,于是2012年他在桑庄镇桑庄街创办了圣新源纺织品有限公司第一家乡镇加工点,为该镇4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平台。随着效益的增加,2014年,曾小平又在小杨营镇孙庄村创办了第二家加工点,吸引了该村40余名留守妇女和贫困劳动力致富增收。
“没有这个车间以前,我只能闲在家里照顾孩子上学,找不到活干,心里干着急。”杨莎莎是孙庄村人,如今在厂里做工,手脚麻利的她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这让她很满意,“钱也挣了,孩子也照顾了,真是一举两得。”
据圣新源纺织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照燕介绍,乡镇加工点设立为公司提高了产能,有效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难题。目前该公司由最初的9家乡镇加工点发展到16家,分布在我市桑庄、小杨营、汲滩、彭桥等乡镇,让500余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位于产业孵化园的君达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锂电池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杜启明是赵集镇人。面对公司供不应求的好形势,如何既能提高产品数量,又能解决招工难等问题,这成了摆在杜启明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设立乡镇加工点。
和曾小平有相似经历的白云龙是赵集镇黑白洼村人,当他得知杜启明要办乡镇代加工点后,便义无反顾地跟着他干,2018年7月,他在该镇赵楼村办了个加工点,有20多名工人,一天可生产2万多个锂电池。
“以前,村里的闲散人员没事就凑到一处喝茶、聊天、打牌。自从村里有了加工厂,村里都找不来个闲人,都在比比看谁挣得多。”正在给锂电池测量电压的陈华说,“我在家照顾孩子上学,出不了门,一家的开销全指着外出打工的丈夫,生活压力大。现在我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贴补了家用,真好。”
“公司为代加工网点提供统一装修方案、新员工培训、工艺技术指导、设备维护、解决销售等问题,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白云龙说。
在杜启明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办了锂电池代加工点。现在,与君达新能源合作的锂电池代加工点已达23个,分布在赵集、裴营、夏集、桑庄、张楼、十林、小杨营等乡镇,让600余名群众过上了亦工亦农的生活。
“园区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服装加工、电子产品、来料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序‘搬’到村里,发动乡镇能人志士充分利用闲置民宅、厂房等创办‘扶贫车间’或加工点,不仅吸引了留守妇女和贫困群众前来做工,还解决了园区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产能,实现了园区企业、返乡创业人士、群众等多方共赢。”市产业集聚区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园区内的德同通讯、诚领服饰、圣新源、君达新能源等企业在乡镇均设有加工点,他们不仅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而且也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