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付,这个新时代的活雷锋,咱邓州彭桥镇的现役军人。他坚持学雷锋十余载,爱心遍布20余个省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困难群众1600余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的称号,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十二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入选中国好人榜,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5月28日,记者获悉张光付回到家乡的消息,第一时间赶往彭桥镇禹南村,采访了张光付及其家人和邻居,探究这个邓州厚土滋养的英雄背后的成长故事。
一座平常简单的院落,碧绿的葡萄架下,张光付在记者的镜头下,笑容灿烂,英姿飒爽。
“这娃子从小就是一个热心肠,干活踏实,从不和人计较,别的孩子打架,他去劝架,是咱们常说的‘老好娃儿’。”张光付的父亲张天仁向记者拉起家常,“俺们家这几辈人积福行善,受他爷爷的教导,做人知道感恩,和乡亲邻居和睦相处。”
张天仁说,上世纪60年代末期,国家修建丹江口水库,张光付的父亲跟着长辈移民来到邓州。那时候家里很贫穷,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是乡亲们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瓶油,帮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1987年12月,张光付出生了,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叫“光富”。爷爷乍一听还挺满意,后来发现“光富”的“富”字是“富裕”的“富”,非要给改名,老人家说“光富”是“光顾着自己富”,为人不“地道”,就把那个“富裕”的“富”,改成了今天的“付出”的“付”。
张光付的父亲这一辈,姊妹几个分别取名为张天仁、张天义、张天礼、张天芝(姑姑)和张天信,是爷爷以儒家传统做人之道的仁义礼智信而取的名字。
从张光付家出门向东,几百步之遥便是邻居曹阳珍的家。“因为我患类风湿病,指关节变形。光付只要休假回来,就一定要来看我,帮我干活。这娃子心肠可好了。”曹阳珍拉着张光付的手对记者说。“我最感动的是光付帮我出厕所。”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大雨倾盆,曹阳珍的丈夫外出没在家。她家的露天厕所被污水灌满,曹阳珍拎着便桶把粪池的粪水正往外舀。这一幕被站在自家门口的张光付看到,他马上赶来帮忙。
60多岁的邻居韩荣有是看着张光付长大的,他谈起张光付在家乡的一件件好事赞不绝口。
韩荣有向记者回忆起一件事:2010年4月份的一天,光付回老家休假时候,陪母亲到集市上买菜时听到有人大喊“救命”,他迅速向出事的地方跑去。看到水中冒着气泡,来不及多想,直接跳进了冰冷的水中,在水中寻找了近一分钟,将小孩救上了岸。上岸后,张光付迅速对他进行了抢救。然后又抱着小孩坐上闻讯赶来的一辆摩托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乡卫生院,争分夺秒挽救了一个5岁孩子的生命。
邻居眼里的好娃子,但在媳妇牛继蓉眼里,似乎对张光付颇有微词,因为“和他在一起就是去帮助别人。”
2016年国庆节放假,牛继蓉去部队探望张光付,假期中唯一不值班的一天里,张光付才有机会和牛继蓉一起去部队附近的村子,看望帮助对象和孤寡老人。
“村里的人个个都和光付热情打招呼,像是自己人。当时我随身带的500元钱也被他拿去帮了困难户。”牛继蓉说,“但是嫁给他,我不后悔。他这个人心肠软,见不得别人有困难。虽然他把钱都捐给了别人,但我支持他,我爱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当初正是他的热心肠打动了我。”
“一些人不理解我出身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为什么不存钱购置房屋,孝敬老人。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我们家也是靠着他人的帮助度过难关。我帮助别人,就是回报他们,回报这个社会。因此,我在做好事的时候,很少去想为了什么,能得到什么。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成为雷锋那样的人并不难,就是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力所能及的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家乡这段时间,我到学校去做报告,把自己的事说给孩子们听,我很高兴。希望邓州有更多的人加入学雷锋的队伍中来,如果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这是张光付的肺腑之言。
当兵十五年,张光付帮扶困难官兵、寒门学子、困难群众1600余人次,个人累计捐款45万余元。今天他依然精准帮扶着9户特困家庭,资助着17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每月4500余元的捐款定期汇出。张光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愿望,在学雷锋的路上,砥砺前行。
张光付,咱家乡的“好兵哥”, 为你点赞!